君恩浩蕩總無偏,閫外官軍倍悚然1。將將將兵歸勝算,擒渠2擒賊灼機先。因寬嚴限精神奮,為稔洪濤體恤全。祇恐悴躬難報國,敢勞宵旰3顧南天。
(甲申(1824)秋閏許邦光附記:「公之追蔡牽黑水洋也,幾獲。牽以總統幟招閩帥某,然逗橈不進,用此絕援被害。蓋公麾下諸校,如胡羅二鎮及陳參軍之不惜死者,亦罕矣。其後魚山之役,公族子增階隸邱帥部下首奮追擊牽,沈其船,尋以舟為賊火轟裂墜海,鳧水,髣髴見有雙燈,先引呼其名,而挈之以出者乃公也。邱王二帥先後至,遂以成功。烏呼,豈非公之忠魂實默助於冥冥中,而終能殲逆賊報國恩也哉。」)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作者為清代水師名將,長年致力於追討海盜,從乾隆52年(1787)署福建海壇鎮總兵,嘉慶2年(1797)遷澎湖協副將,擢浙江定海鎮總兵,五年(1800)擢福建水師提督,尋調浙江,到嘉慶9年(1804)夏,奉命總統閩浙水師,專捕蔡牽,此詩就是在此背景下書寫的。當時蔡牽集團騷擾海上,多次追捕有所獲但都沒有捕獲蔡牽本人,雖然在朝廷上屢遭他人掣肘,卻始終得到皇帝信任,因此讓作者倍感振奮,終於嘉慶12年(1808)未完成使命中炮身亡,皇帝聞訊,追封李長庚為三等壯烈伯,賜諡忠毅。後來,蔡牽攻臺,嘉慶14年(1809)才由李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圍攻成功。此詩便是作者領命後所記,盛讚君恩浩蕩之餘,只恐「悴躬難報國」,滿懷忠君報國,無怪乎嘉慶皇帝追諡「忠毅」之稱號。在作者死後,嘉慶皇帝亦陷於悲痛中,他在奏摺中遇到「蔡」字,便以硃筆打叉於字旁,並於摺中批「可恨」二字,奏摺末更硃批:「嚴諭水師將弁,速擒蔡逆,佇膺封爵,若因循畏葸,查明立正國法。朕為壯烈伯李長庚之事實深悲憤。若張見陞、王得祿等不思為彼報仇,甘心退避,則非我大清國之臣子矣。將此通諭浙閩水師知之」,下令要求各省水師為李長庚報仇。與作者此詩相對照,很明顯地與其他描繪「民變」之文本不同,本詩未著墨描述追討過程或賊匪之可惡,反而突顯出報國之心與君臣之情。
【作者】
李長庚(1751-1807),字超人,號西岩。福建省翔安區馬巷鎮後濱村人。乾隆25年(1771)考取武進士,累官福建水師提督、浙江提督,總統閩浙水師。長庚治軍嚴謹,信賞必罰。嘉慶年間,東南沿海地帶海盜猖獗,蔡牽、鳳尾幫與水澳幫等海盜,搶奪商船,擾亂沿海居民,皆被其一一擊破,因而賊中語:「不畏千萬兵,只畏李長庚」。嘉慶11年(1807),蔡牽枉想佔據臺灣,長庚奉命追捕。次年,因身先士卒,不幸中砲身亡。嘉慶帝加恩追封三等壯烈伯,賜諡忠毅,有《李忠毅公遺詩》抄本傳世。
【注釋】
1. 閫外官軍倍悚然:閫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將吏駐守管轄之地域。悚然,惶恐不安。
2. 渠:即渠魁,首領之意。
3. 宵旰:指帝王。
(吳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