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甲申1824 瑩幕遊臺得一生玳瑁大徑五尺放之海中更十四年戊戌1838 四月以備兵再至舟近鹿耳門數里白晝海面一物迎舟而來漸近則一徑丈大龜背負白鶴向舟昂首而立波浪不興海平如鏡舟中數十人咸訝之及舟而沒或曰是昔年玳瑁或曰非也臺灣當太平海神遣迎使舟耳非戴聖主威靈曷以有此哉悚然有賦
盛代星符遠1,天威動四瀛2。鯨鯢常戢靖3,鶴龜亦懽迎4。地險人殊籍5,年豐俗苦兵6。一軍懸萬里7,誰共倚長城8。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肆冊。此詩抒發渡海來臺,治理協防臺灣的心情感觸。蓋作者於嘉慶24 年(1819)、道光3 年(1823)、道光18 年(1838)三次來臺,其中道光4 年(1824)在臺時,曾得到一隻巨大玳瑁而將之放生,本次(道光18 年)來臺途中,於鹿耳門附近,見一大龜迎面而來,因有昔年玳瑁之疑云云,詩的前半段雖以朝廷天威,綏定海外,致使海中鶴龜祥物出現為解說,然後半段對於臺灣民心不安,外阻大海,內逼悍番等情勢,頗有憂慮之情。
【作者】
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號幸翁,安徽桐城人。從祖姚鼐,為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姚瑩於嘉慶12 年(1807)中舉,次年為進士。嘉慶24 年(1819)春,調任臺灣知縣。道光元年(1821年)任噶瑪蘭通判,改築仰山書院,鼓勵開墾,興利除弊,深得士民心。道光17 年(1837),再度來臺,授臺灣兵備道,賞加按察使銜。22 年(1842),英艦再犯淡水、大安港,姚瑩引敵艦入土地公港,伏兵奮力攻擊,大挫英軍,受封雲騎車尉,進二品銜;然因清廷與英軍之役不利,被迫投降並簽訂《南京條約》,姚瑩因而遭革職入獄。後因輿論壓力被放,但仍貶謫川、藏。咸豐朝再受重用,擢為廣西、湖南按察使。後因辦糧臺,隨太平軍至湖南,病死軍中。著有《中複堂全集》。
【注釋】
1. 盛代星符遠:星符,符命,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此句以星符祥瑞之兆,來讚頌清廷盛世。
2. 四瀛:瀛,音ㄧㄥ ˊ,海,四瀛,四海。
3. 鯨鯢常戢靖:鯨鯢:即音ㄐㄧㄥ ㄋㄧ ˊ,雄曰鯨,雌曰鯢,此比喻兇惡的敵人。戢靖,平定。此言平定所有賊寇。
4. 鶴龜亦懽迎:懽,音ㄏㄨㄢ,同「歡」。鶴龜乃長壽吉祥之徵,此句言平定賊寇而天下太平,乃稱頌清廷之意。
5. 人殊籍:籍,戶籍;人殊籍,指人來自不同地區,分屬不同戶籍。
6. 年豐俗苦兵:指臺灣人民即便逢豐年,仍為兵亂所苦。
7. 一軍懸萬里:一軍,孤軍;懸,高掛。此言自己孤軍前往懸於萬里外的臺灣。
8. 誰共倚長城:長城,指屏障;此句以反詰發問,言誰可一起防衛臺灣,成為臺灣的屏障?
【延伸閱讀】
1. 姚瑩〈海船行〉,《全臺詩》第肆冊。
2. 姚瑩〈臺灣行〉,《全臺詩》第肆冊。
3. 姚瑩〈己亥(1839)五月十日病起登澄臺憶濟光內渡〉,《全臺詩》第肆冊。
(陳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