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病1何堪上夜車,地球人滿訝斯時2。一身自汗如揮雨,不藉麻黃與桂枝3。(其一)
旅客座盈人汲汲4,寢臺車隱夜悠悠5。世間何處愁拘束,肯費黃金便自由6。(其二)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錄自《臺灣日日新報》,「詩壇」欄,1925年7月12日,第四版,詩寫搭乘現代交通工具火車的經驗。清代臺灣現代化的交通設施已有鐵路,然而鐵路建設只完成了基隆到新竹之間的一段,但通行情況不佳,例如在八堵一帶的行車狀況就不好。日治時期臺灣進入全面現代化交通的建立,兒玉總督在位時即開始大規模的鐵路建設。1908年4月20日,臺灣第一條縱貫線全線通車,全長406公里,臺灣南北之間的運輸更加便利。當時車廂分三等,一般人收入微薄,多搭乘設備簡陋的三等,17公尺長的車廂可以擠90個人,坐的是木製長椅;頭等和二等車常是日本人和臺灣富商搭乘。頭等車在列車最後面,內裝豪華,座椅是軟墊沙發,設有瞭望臺,當然價錢不菲;二等車稍有裝飾,座椅也是軟墊式。又1911年開始有夜車行駛,1912年開始於一等車加掛餐車,為求旅客乘坐舒適,以減低行旅的不適,1922年開始行駛一等寢臺車(臥鋪車),就是本詩中所提到的「寢臺車隱夜悠悠」。
兩首詩寫搭火車的經驗,從火車的等級顯示了社會底地位的高/低、貧/富的差距。第一首寫三等車廂,空間狹窄擁擠,幾無立足之地,當然也沒有我們現代隨處可見的空調設備,所以一進車廂,乘客各個被逼的汗如雨下。詩人頗能自我解嘲地說:「很好,這樣可以出個大汗,感冒風寒就可不藥而癒,省錢省事!」第二首寫頭等車廂,而且是有臥舖的夜車。相較於三等車廂的喧囂擁擠,搭乘「寢臺車」--尤其是設有臥舖的「天龍」車廂,舒適優雅的空間,旅人心情自然從容自在。看到這裡,詩人沒有因此心生艷羨,反而以諷刺的口吻說:金錢決定了人的階級與地位,只要有錢,就能買到自由與舒適!
【作者】
賴和(1894-1943)
【注釋】
1. 扶病:抱病,撐著病體。
2. 地球人滿訝斯時:車廂人滿為患。
3. 麻黃與桂枝:麻黃、桂枝兩者皆中藥材名。據中醫藥理學,發散風寒當中的第一味藥是麻黃,功用是發汗、平喘利尿。第二味藥是桂枝,除發汗外,可溫通經脈,兩者皆能使皮膚血管擴張,發汗作用較強,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4. 旅客座盈人汲汲:座盈,滿座。汲汲,心情急切。句謂乘客為搶車座位,尋尋覓覓,各個心急如焚。
5. 寢臺車隱夜悠悠:寢臺車,日語,即臥鋪車。悠悠,安閒暇適的樣子。
6. 肯費黃金便自由:意思是只要肯花錢,一切問題就解決。
【延伸閱讀】
1. 施梅樵,〈由臺中將之大里候車殊久始至作此以示古戟〉,《全臺詩》第貳拾肆冊。
2. 莊垂勝〈初次隨灌公渡日於臺中站月臺候車口占〉,《徒然吟草》。
(余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