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洪波,實分順逆;凡適他國,悉循勢以行。惟臺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黑洋,廣百餘里,驚濤鼎沸,勢若連山,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1;雖無可考證,然自來浮去之舟,無一還者,蓋亦有足信焉。)
氣勢不容陳茂罵2,犇騰難著謝安吟3。十洲遍歷橫洋險4,百谷同歸弱水沉5。黔浪隱檣天在臼6,神光湧櫂日當心7。方知渾沌無終極8,不省人間變古今9。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此詩是《赤嵌集》中的名作,被歷來臺灣方志或清代臺灣詩選本引用,不論是詩序或詩作,均是臺灣文獻中瞭解黑水溝的重要參考資料。此詩是孫元衡親身經歷橫渡黑水溝的作品,從詩序開始,便援引弱水神話傳說,詩的一開始,便是首聯對仗,並且使用兩個與渡海泛舟相關的典故,而且都是反用典。首聯對仗,可見孫元衡刻意經營此詩。首聯用典,亦可見孫元衡刻意深化黑水溝的意涵,使自己渡黑水溝與歷來渡海之人相提並論。首聯陳茂、謝安的典故使用,自然貼切,又能見孫元衡作詩功力,因為這兩個典故都是冷僻的典故。首聯將黑水溝的氣勢以用典的方式呈現,頷聯亦用神話傳說中「十洲」、「弱水」等辭彙,用來暗喻黑水溝神異的特質。腹聯雖然用了比喻,也有修飾的痕跡,但是卻是黑水溝貼切的寫實句子。以「黔浪」指稱潮水如墨,並且用檣桅在水面下使得天空看來如臼,而因為水勢較為低下,所以正午太陽倒影便正中映在水中心,此聯將潮流低寙如溝的樣態如在目前地形容出來。末聯因見黑水溝此等自然奇觀,使得孫元衡更體會到自然渾沌不為微小人類所知的面向。人類古今變化紛紛擾擾,但是自然渾沌的狀態,卻不會因為人類歷史的進展而有絲毫的改變。此詩不論詩序或是詩作本身,向來被歷來重要臺灣方志援引,主要是因為孫元衡來臺時間較早,而詩序亦有史料價值,可以呈現當時士人對黑水溝的看法。此外,詩作亦佳,在典故的使用極為貼切,摹景技巧亦屬上乘,所以王士禎評此詩「妙絕,又妙於典」,的確是定評。
【作者】
孫元衡(1661?-?)
【注釋】
1. 弱水:古代神話傳說中險惡難渡的河海。《海內十洲記‧鳳麟洲》中曾記載:「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因古書有此記載,故孫元衡則以地方傳聞推測古代傳說的真確性。
2. 氣勢不容陳茂罵:此句典故出於《藝文類聚》卷八〈水部‧海水類〉引謝承《後漢書》:「汝南陳茂,嘗為交阯別駕,刺史周敞,涉海遇風,舡欲覆沒,茂拔劍呵罵水神,風即止息。」意指陳茂雖能仗劍呵斥水神,使風止息,但那畢竟是沿岸海風,若遇黑水溝之風勢勁流,則陳茂呵罵水神之氣勢也全無用處。
3. 犇騰難著謝安吟:此句典故出於《晉書‧謝安傳》:「(安)嘗與孫綽等汎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吟嘯自若。」。指謝安泛海遇風浪雖能吟嘯自若,但若是遇黑水溝之奔騰風浪,則無法從容吟嘯,必心生恐懼而變色。犇,同「奔」。奔騰,指水流洶湧。著,音「ㄓㄨㄛˊ」,介詞,乃「被」、「使」、「令」之意。
4. 十洲遍歷橫洋險:十洲,《海內十洲記》記載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處名山勝境,而此處則以仙人居所指稱人跡罕至的臺灣島。
5. 百谷同歸弱水沉:百谷,指眾谷之水。此聯的意思乃是,必需經歷橫洋之險方能抵達臺灣,若稍有差池,則隨眾水漂流至弱水不得復還。
6. 黔浪隱檣天在臼:黔浪,黑浪,指黑水溝潮流顏色墨黑。檣,船桅杆。神光,神異的靈光。
7. 神光湧櫂日當心:櫂,同棹,船槳。此聯形容渡黑水溝時,黑水溝水潮呈凹陷如臼狀,使得船桅低下似隱,由船身往上看,只能似臼底望天,兩側均似水牆。因此日正當中,日光在黑水溝中的反覆折射如同神異的靈光。
8. 方知渾沌無終極:方知,乃知。渾沌,形容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此處泛指未知的天地宇宙。終極,窮盡,此意指廣大無邊。
9. 不省人間變古今:省,知曉。此聯意謂天地無窮無盡,人類未知之處甚多,而天地間亦不會因人間古今變化有所變化。孫元衡用此聯反襯出横渡黑水溝之險乃前人所未知,古人未遇而自己遭遇,而黑水溝乃自亙古以來便存在的自然現象。
(陳家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