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劫1滄桑幻海田,不堪回首憶從前。某山某水2還無恙,誰毀誰譽任自然。我信仰天無愧怍3,人譏避地轉顛連4。浮沈薄宦珠江畔5,已別鄉關6十六年。(其一)
不為猿鶴與沙蟲7,畢竟書生誤乃公8。伯樂有心收冀北9(日軍到嘉義,即採訪士論,通函請予在府辦保良局。予內渡後,有兵官名花板者,亦通函請予回臺。),項王無面見江東10。毀家紓難11民為亂,觀過知仁論有同12(當臺北陷時,屯匪劉烏河乘機竊發,予帶鄉勇征勦。至阿里關,勇乏口糧,皆予給發。日人入城,收封予屋,號曰「亂民」。旋即起還,並給先叔以六等徽章,列於紳士。)。剩此鬚眉還愧殺13,漫勞攝影照青銅14(臺南警察署攝予小照,懸諸廳事,題曰「名譽家某某」。)。(其四)
日出煙銷15氣象新,自南自北淨無塵。文明輸灌青年會16,武健追隨白種人17。教育普通兼婦女,撫綏特別化狉獉18。他生或者來觀化19,不願今生作殖民。(其六)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壹冊。從詩句「已別鄉關十六年」推斷,本詩約作於1910年。雖然內渡已16年,但生活和發展皆不順遂,眼見滿清的腐敗,時局動盪不安,自己很難有所作為。1905年許南英任職陽江,推行新政,派遣留學生前往日本,對日本的文明有了全新的認識,產生效法、認同的感受。本組詩也刊於1910年7月24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能在日本官方立場的報紙上獲得刊出,顯見其詩作內容並非仇日或抗日的思想,這與1895年為了抗日而散盡家財、堅守到最後一刻才內渡的許南英相對比,顯然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第一首詩人回想往事,選擇內渡,毀譽參半,雖然宦海浮沉,生活困苦,但詩人捫心自問,所作所為,對得起自己。第二首以未戰而逃,沒能與臺人共存亡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作對照,自己當初不惜傾家蕩產抗日,一度還被日人視為亂民,但經過訪查,終究還是肯定了他,還對他招手返臺,而且稱他為「名譽家」,可見他的人格是經得起考驗的。第三首寫臺灣在經過日本統治16年以後,整個氣象完全不同,不僅人民體魄強壯,教育普及,整個社會亂然一新,已臻文明之地,實在令人歆羨。儘管如此,詩人最後說:休想叫要我當日本人,我這輩子絕對不會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生活。悍然拒絕的身影,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
許南英(1855-1917)
【注釋】
1. 小劫:小災難,指1895年乙未割臺事件。
2. 某山某水:某,原為自稱之詞,此為非特定之詞,泛說臺灣各地。意謂故鄉(臺灣)的山河。
3. 愧怍:怍,音ㄗㄨㄛˋ。慚愧。
4. 人譏避地轉顛連:避地,因避亂而遷居他鄉。顛連,非常困苦。意謂1895年詩人選擇內渡中國大陸,被留在臺灣的人民譏評,但內渡後的生活比在臺灣還要困苦,難以為外人道。
5. 浮沈薄宦珠江畔:薄宦,官職卑微不顯達。珠江,河川名,位於廣東省境,為中國第三大川,亦稱為「粵江」,此代稱廣東省。詩人於1910年任職於廣東佛山的三水縣。
6. 鄉關:家鄉、故鄉。此指臺灣。
7. 不為猿鶴與沙蟲:晉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後以「猿鶴沙蟲」指陣亡的將士或死於戰亂的人民。暗指1895年唐景崧擔任臺灣民主國總統,不管臺灣軍民的死活,自己率先遁逃。
8. 畢竟書生誤乃公:書生,暗指唐景崧,為一介書生投筆從戎,1895年任臺灣巡撫、臺灣民主國總統。乃公,自稱的傲慢語,典出《漢書・卷一・高帝紀》:「漢王輟飯吐哺曰:『豎儒幾敗乃公事!』」此為許南英自稱。對比於唐景崧率先遁逃,許南英傾家蕩產在臺南全力抗日,支持到最後一刻,總歸是所託非人。
9. 伯樂有心收冀北:伯樂,人名,周代善於相馬的人。冀北,喻人才聚集之地,典出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根據詩人自註,日本當局像識馬的伯樂,對於許南英這樣的良才有心招納,但許南英屢次拒絕。
10. 項王無面見江東:無顏見江東父老。典出《史記・項羽本紀》,楚漢相爭,項羽被漢軍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後項王帶領騎士衝殺,退到烏江西岸。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回到江東,據地為王。項羽笑曰:「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而死。後以無顏見江東父老指心懷羞愧,沒臉見自己人。意謂我既已選擇內渡,就不能再回頭。
11. 毀家紓難:傾出所有家產以解救國難。
12. 觀過知仁論有同:觀過知仁,觀察過失,便知其人仁或不仁,典出《論語・里仁》:「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根據詩人自註,1895年為臺灣的安定盡了最大的貢獻,雖被日本人誤認為亂民,但事後當真相大白,日本人知過能改,立刻還給我的家族公道與清白。
13. 剩此鬚眉還愧殺:鬚眉,堂堂成年男子。殺,甚,同「煞」。意謂我堂堂男子漢還被拍照,真感到不自在。
14. 漫勞攝影照青銅:漫,徒然。攝影,拍照。青銅,古代鏡子多用青銅磨製而成,故以青銅借指鏡子。意謂1895年我尚未離臺前,日本官方把我的照片懸掛於各廳事表揚我,雖然是為了攏絡我,但也表現出日本人有心治臺的誠意。
15. 日出煙銷:日出,借代日本國。銷,除去。意謂日本治理臺灣後,迅速弭平戰火,恢復臺灣的平靜,創造新氣象。
16. 青年會:即日治時期的青年團。1910年代經由日本官營移民村引進,不久各地臺人村落便陸續有類似的青年團體產生,後來更結合近代歐美青年團體的特色演變而成的近代地域社會團體。該組織是日本殖民者為了鞏固其在臺灣統治政權能長治久安的一種治臺策略之一,透過學校的組織來對社會、國家進行「勞務奉公」。如在戰時對軍事的精神鼓舞,包括:歡送出征軍人、寄送慰問袋及激勵的信件,甚至替代士兵耕作、照顧陣亡將士的遺族等,可說是為出征的軍人築起強大的精神後盾。
17. 武健追隨白種人:武健,鍛鍊體能,脫離東亞病夫的綽號。白種人,歐美人。意謂日本當局實施教育政策,讓臺灣青年脫胎換骨。
18. 撫綏特別化狉獉:撫綏,安撫,與民休養生息。化,教化。狉獉,即「榛狉」,草木叢生,野獸橫行,後形容文化未開時的景象。句謂經日本當局的教化,台灣擺脫野蠻習氣,已躋文明之林。
19. 觀化: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延伸閱讀】
1. 謝國文〈己未(1919)秋歸臺感作留別南社友〉,《省廬遺稿》。
2. 吳彭年〈和易實甫寓臺感懷〉六首,連橫《臺灣詩乘》。
3. 許南英〈寄臺南諸友〉,《全臺詩》第拾壹冊。
(王惠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