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俗雜詠,七首選三
作者:蔡佩香
肩鋤直上接雲間1,綠樹溪聲水一灣。番婦孕兒還負子,披茸穿壑又攀山2。(其一)
天寒地凍走蒼巖3,耐得霜威信不凡。散髮詎知人世事,生來曾不識衣衫4。(其三)
生涯無事走風塵5,貨易聲喁6市上人。捕鹿設場番社
例7,壯丁均屬小蠻民8。(其六)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拾貳冊。從清治以來對於番俗的歌詠作品,一直隨著時間的流轉不曾缺少過,而形塑的對像中有早期的熟番與生番為最多數。其中有參與治理的實際記述,也有考證過去的文獻記錄來描述番民、也有旅次中的見聞而加以描述的詩篇。隨著時代的改變,早期以平埔社番為主而進入清末日治時期以內山及後山的原住民為主要對象,但總得這些番俗詩的累積,從中可觀察到原住民俗情的變化與類同,更是對於過去原住民社會的一種認識渠道。本選詩共三首,其一,臺灣地形本山高水多,本詩生動描寫原住民婦女懷孕負子進入山區辛苦的勞動情況。其三,描繪山上的原住民身體耐寒而不著衣衫的模樣,從而反映出其原始之狀。其六,一二句反映原住民及市交易以物易物的情形,第三句說番社捕鹿的傳統,置獵場狩獵皆有其例,第四句描寫所見原住民男子。由本選中明白可知作者所描寫的番俗已非過去的熟番記錄,就中所述乃是對於內山原住民風俗情形的書寫。
【作者】
蔡佩香(1867-1925),又作珮香,字夢蘭,號南樵,又號南樵散人、南樵劫餘生、海外逋客、詩狂子、廣莫散人。清臺灣縣(今臺南市安平)人,出身當地望族,父執輩蔡向榮、蔡霞潭曾任職戶部主事,叔父蔡霞標則任職刑部主事,府城士紳許廷光為其舅父。蔡佩香為光緒年間廩生,曾師事舉人蔡國琳,日治後,師徒二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聯袂赴日觀光。明治三十八年(1905)與連橫於廈門合辦《福建日日新聞》,共主筆政,不及一年即停刊返臺。次年(1906)加入臺南「南社」,並參與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之活動。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北上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曾主筆「掬月樓詩話」專欄。隔年(1908)五月因病南下臺南醫院療養,八月退社,此後久居臺南。大正十年(1921)六月任《聖心會會報》漢文記者,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入《臺南新報》任記者。王松《臺陽詩話》謂其「為人慷爽,不立崖岸,能文工詩」,老年後貧病益甚,惟吟詠自如。
【注釋】
1.接雲間:雲與山相接之間,此喻高山上。
2.披茸穿壑又攀山:茸,草木初生時的嫩苗;壑,谷﹑溝;本句描模番婦行路上山的過程。
3.蒼巖:蒼,草色、深青色;指高峻的山崖。
4.生來曾不識衣衫:指不識衣服,意指風俗不衣裸體。
5.風塵:指世俗、塵世。
6.喁:音ㄩˊ相應和的聲音。
7.捕鹿設場番社例:設場,指原住民部落各有其獵場範圍;在其獵場捕鹿是有傳統的規則。
8.蠻民:蠻,本指中國南方種族的舊稱,此言指落後的、未開化的民族之原住民。
【延伸閱讀】
1.蕭竹〈蘭中番俗〉,《全臺詩》第參冊。
2.鄭霄〈番俗,五首〉,《全臺詩》第參冊。
3.張湄〈番俗,六首〉,《全臺詩》第貳冊。
(邵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