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歛難為富,逐貧更釀災(知府王珍掊克淫刑,黃殿李勇吳外以朱一貴托為明裔,於康熙六十年四月廿六劫岡山,塘汛總兵歐陽凱遣周應龍往剿,敗北。五月初一日春牛埔之戰,歐陽凱死,再大潰)。揭竿雖七日,陷地及全臺(臺廈道梁文煊知府王珍遁內地,朱一貴入府城掠紅毛樓砲械、硝磺,而杜君英據鳯山,參將苗景龍戰死,賴池、張岳同日陷諸羅)。宦海優伶化1,仕途負販2開(諸羅參將羅萬倉亦戰死,當時臺灣三縣北諸羅、中臺南、南鳳山,故曰全臺陷,時當五月初一日。朱一貴布偽官爵,負販皆為公侯,而優伶冠服,被掠皆空。民謠云:「頭冠明朝冠,身衣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隱王3封有例,誰為檢殘灰(漢高帝封陳涉為隱王,置守塜四家)。(其一)
鴨解從軍令(朱一貴豢鴨,旦暮出入自成行列,有如行軍),梟徵克敵鳴。戈難向中土,兵已出東瀛(水師提督施世驃調兵渡海,總督覺羅滿保調南澳總兵藍廷珍領兵渡臺,共會澎湖。以守備林亮,千總董芳為前鋒,駕小舟于鹿耳門表識沙路,朱軍以大砲迎拒清軍,望砲臺火藥積處,專以砲注攻,中之。朱軍死無數,遂揚帆由鯤身登陸,藍廷珍繼之,施世驃登鹿耳門)。戰嘆鯤身失,彈飛鹿耳轟(十六日朱軍再犯安平,戰于四鯤身,敗至七鯤身。藍廷珍戰二鯤身亦勝,又由西港追至府城,朱一貴走灣裡溪,被村民擒獻,杜君英、杜會三、陳福壽、江國諭先後出降,送京磔死,時當六月十九日,亦七日平全臺)。中興王氣盡(朱一貴稱中興王,號永和,及臺灣平,而知府王珍已死,清廷亦剖棺梟示以謝),猶記永和名。(其二)
【題解】
本組詩為五言律詩,收入朱啟南《漫與樓詩稿》。此詩為鹿港詩人朱啟南路過岡山,遠眺朱一貴故里有感而作。組詩簡短八十字便將朱一貴起事經過勾勒清楚,第一首,將朱一貴的起事歸因於官府聚斂、逐貧,導致百姓不堪其擾憤而起事,因此朱一貴揭竿雖僅七日,北中南便都有戰事。「宦海優伶化,仕途負販開」二句謂朱一貴起事後,以民間的戲衣充當朝服,封升斗小民為公侯將相,一如藍鼎元所記:「是時偽職填街,摩肩觸額,優伶服飾,搜括靡遺。或戴幞頭,衣小袖,紗帽金冠,被甲騎牛;或以色綾裹其首,方巾朝服,炫黃于道。」顯示出他們的草莽氣息及物資缺乏的情況。「隱王」一聯,則以陳涉被封隱王、守塚之事比朱一貴,同為平民揭竿起事。第二首,感慨朱一貴未能揮戈進兵中原,而且在臺灣就被渡海來臺的清軍給平定了。尾聯則點出朱一貴年號,以感慨終篇。不以「反賊」、「逆首」看待朱一貴,而帶有同情、惋惜的意味;對於引燃導火線者──知府王珍則大力批判,相較於其他書寫者用嘲諷的口吻譏笑朱一貴等人的迅起迅滅,朱啟南的思惟中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
【作者】
朱啟南(1889-1974),號梅邨,彰化鹿港人。為大冶吟社、和美道東書院吟社社員。精通醫理、擅詩文書畫,曾設夜學,教人詩文,任彰化文獻委員,深受地方敬重。著有《漫與樓吟稿》。
【注釋】
1. 優伶:優,俳優。伶,樂工。優伶為戲曲演員之通稱。
2. 負販:小攤販。
3. 隱王:即陳勝(?-西元前208),字涉,楚國南陽郡陽城(今河南省方城縣)人,秦朝末年起義失敗遇刺身亡,漢朝建立後,劉邦封陳勝為「隱王」。
【延伸閱讀】
1. 何澂〈臺陽雜詠〉二十四首之二十,《全臺詩》第捌冊。
(吳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