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孝也。道光六年,淡水閩粵民分類械鬬,中港1閩莊為粵人焚燬,莊民紛紛逃難。閩人蔡開基妻黃氏將負2其幼兒及四百金以行,回見老翁在室,乃棄兒與金而負翁在逃。時中港溪3水暴漲多溺死,氏逕渡無恙。行至竹塹城4下,忽見幼兒立於側,問誰携之來,茫然不知。未幾5其夫亦至,蓋夫與弟自陣前戰敗奔回,見室人已逃,惟榻上金尚存,乃携以行,至此適相值6也。)
滾滾烽烟刮地起,四野塵昏哭不止。幼兒在抱翁在堂,丈夫出門妾守此。眼看室廬7守不支,黃金盈篋8去何之。黃金易得兒難得,回顧老翁方在側。棄兒他日或有兒,棄翁來日空追憶。割得塊肉心豈甘,忍把呱呱9付之賊。賊氛已迫趾難停,老翁揮手促之行。謂翁老矣不足惜,無為翁故不俱生10。少婦匆匆但搖首,負翁在背踉蹌11走。驚看雲浪阻當前,可奈青烽12傳背後。搴裳13徑渡若平途,回望隨波14十有九。竹垣15城下且息肩,倉卒16幸未遭賊手。故鄉閭舍已無存,腸斷幼兒堪覓否。忽見幼兒戲于前,問誰携汝心茫然。遙望負金行且止,夫偕弟至無後先。痛定各將離緒17訴,一家團聚不知故。(負翁行)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林豪《頌清堂詩集》卷七《臺陽草下》。林豪曾於清代同治年間來臺,遊歷全臺各地,後知遇於林占梅,受林占梅之邀,擔任潛園教師。同治6年(1867)由於淡水廳同知嚴金清擬修淡水廳史,便邀請林豪擔任總編輯,本詩即寫於同治6年(1867),歲次丁卯。
林豪《臺陽草》二卷,主要描寫其在潛園生活點滴,此外,在遍覽臺灣各地的同時,則採錄史事名勝,以敘述臺灣社會民情,並進而抒發個人情懷。本詩則是林豪在擔任修纂淡水廳史的總編輯時,利用閒暇之餘,採錄地方閨秀節烈事蹟而可傳頌者,以詩歌頌揚其賢德。本詩所敘述之閨秀事蹟為閩人蔡開基的妻子黃氏背負公公逃難的節行。根據詩序所云,黃氏當時棄兒背翁而逃難,橫渡溪水暴漲的中港溪居然平安渡過,就在抵達新竹城下時,見到幼兒也安然出現在身旁,丈夫與小叔也都安然無恙的同來團聚,彷彿冥冥之中,黃氏以孝心感動上蒼、如有神助。
【作者】
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福建金門人。同治元年(1862)應淡水族人林向榮之邀,東渡來臺謀求發展,時逢戴潮春事件,因而寫成《東瀛紀事》二卷。同治7年(1868)、光緒4年(1878)分別受聘擔任澎湖文石書院山長,並於光緒4年(1878)開始負責纂修廳志,數度未成,直到光緒18年(1892)臺灣建省,澎湖通判潘文鳳為求迅速完成志書,再度延聘林豪接續編纂工作才終告刊成,直至20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後始離開。林豪返鄉後熱衷於地方社會事業,倡建節孝祠、重興育嬰堂,並致力於鋪橋造路等公共事務。民國7年(1918)病逝於金門。著述豐富,有《東瀛紀事》2卷、《淡水廳志》、《淡水廳志訂謬》、續補《金門志》、《澎湖廳志》、《誦清堂詩集》、《誦清堂文集》、《潛園詩選》等。
【注釋】
1. 中港:今苗栗一帶。
2. 負:以肩背物。
3. 中港溪:中港溪發源於苗栗南庄,流域遍及苗栗縣北及新竹縣西南。
4. 竹塹城:即清代淡水廳,今新竹市。
5. 未幾:不久。
6. 相值:相遇。
7. 室廬:房舍。
8. 盈篋:篋,音ㄑㄧㄝˋ,箱子。本詩指箱子裡滿是金子。
9. 呱呱:原指嬰孩的哭聲,本詩比喻幼兒。
10. 不俱生:本詩指黃氏的公公希望媳婦趕緊逃難,不要為了救他,反而兩人一起罹難。
11. 踉蹌:音ㄋㄧㄤˋ ㄑㄧㄤˋ,走路不穩的樣子。
12. 青烽:本詩指賊兵的砲火。
13. 搴裳:提起衣裳。
14. 隨波:隨著風波飄蕩。
15. 竹垣:垣,音ㄩㄢˊ,原指省城,本詩指新竹市。
16. 倉卒:音ㄘㄤ ㄘㄨˋ,急促。
17. 離緒:惜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思。
【延伸閱讀】
1. 林樹梅〈瑯嶠〉,《全臺詩》第肆冊。
2. 潘振甲〈乙丙歌〉,《全臺詩》第參冊。
3. 鄭應球〈節婦鄭氏詩〉,《全臺詩》第壹冊。
(陳鍾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