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翊廣文作臺陽雜興三十首,余見之技癢,因就廣文詩所未及者得詩二十四首。)
卉島從來叛逆多,十年必反說非訛1。魚牙2結盜名天運(張丙本為魚牙,與巨盜陳辨等往來。因售米事,忿縣令袒粵民;遂起事偽稱「開國大元帥」,僭號「天運」),鴨母稱王號永和(朱一貴混名「鴨母」,以豢鴨為業;鴨行皆成列,眾異焉。逆黨杜君英以其姓朱,假託明裔,擁之,攻據岡山汛;偽稱「義王」,僭號「永和」)。已為倭兵籌布置(同治十三年,倭兵窺犯臺疆,駐兵瑯嶠;經歲,而議始成),更因番亂起干戈(元年,攻獅頭社;三年,攻率芒社。皆因該番抗殺官兵,以示懲創)。將軍尚未樓蘭斬3,竚聽山中唱凱歌(近日內山阿棉、烏漏等社恃險負嵎,飛虎左營、線槍營皆小失利;現調擢勝營、鎮海左營進山彙勦。)。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捌冊。光緒元年(1875)福建巡撫王凱泰因牡丹社事件來臺,作者擔任幕僚隨之到臺,公務之餘與馬清樞等人唱和因而有此作傳世。詩前有序、詩中有註,補述詳細是其特點。首聯先總括地說臺灣島歷來叛逆多,此事並非謠傳,頷聯開始說明道光12年(1832)有張丙事件、康熙60年(1721)有朱一貴事件;頸聯寫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到光緒元年(1875)開山撫番時遭到原住民的反抗;末聯回歸到王凱泰未見到平定「番民」便撒手人寰之慨歎。此詩雖然如實地點出臺灣內憂外患頻仍,但詩作中將內憂與外患混談、「倭兵」與「番亂」並置,屢屢稱反清勢力「偽稱」、「僭號」、「假託」,凸顯出作者站在清廷官吏居高臨下的視角。
【作者】
何澂(1834?-1888),字竟山,又字鏡山,號瑀伯、心伯、傳洙,室名思古齋,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貢生,捐納為福建候補同知。光緒元年(1875)隨福建巡撫王凱泰來臺,協助處理牡丹社事件,事後續留臺灣。4年(1878),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率兵攻打後山原住民部落期間,隨營出力,不辭艱險,翌年賞加知府銜。離臺之後,光緒10年(1884)間曾署福建浦城知縣。生平深研金石之學,能詩,工篆刻,善植花卉,與同郡趙之謙、秀水蒲華為書畫友。在臺期間與王凱泰、舉人馬清樞以詩相唱和,後將三人詩作集結出版為《臺灣雜詠合刻》。其中何澂所作題為〈臺陽雜詠〉,小序云:「馬子翊廣文作〈臺陽雜興〉三十首,余見之技癢,因就廣文詩所未及者得詩二十四首」,紀錄臺灣自然物產與人文風俗,兼具文藝與史料之價值,後收入《全臺詩》第捌冊。
【注釋】
1. 訛:音ㄜˊ,虛假之意。
2. 魚牙:販賣魚貨的人。
3. 將軍尚未樓蘭斬:將軍,謂福建巡撫王凱泰。王凱泰於光緒元年(1875)因牡丹社事件來臺,在臺五個月因積勞、遭受瘴癘侵襲,同年返回福州後便過世。樓蘭,原為古西域國名。因位居漢與匈奴之間,常殺漢使阻通道。因而於元鳳4年(西元前77年),漢朝派遣傅介子斬其王建功封侯,事見《漢書‧西域傳上》及《傅介子傳》。此處借指王凱泰尚未殺敵建功。
【延伸閱讀】
1. 馬清樞〈臺陽雜興〉三十首之十九,《全臺詩》第捌冊。
(吳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