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吃鴉1,莫吃鴉,吃過了鴉似人羓2。
膏粱3美味不去吃,只要一枝斑管對燈花4。
口中吐煙霧,榻上臥雲霞5。身如束筍骨如柴6,遇著好友當姻家7。
爾一嘴,我一嘴8,彬彬禮讓靜無譁9。
此是黑甜10飲,安樂窩11。有業有錢都拋棄,無日無夜昏欹斜12。
設逢報道雷霆急13,且遲遲14,再吃些15。
勝似一枕邯鄲夢16,又如劉邕癖嗜痂17。
迨至財已盡,癮18愈加,哮聲19類虎狀類蛇。
到此日,悔念差,怎奈無錢沒處賒20。
空床裡,只搔爬。墮淚來目睫,流涎出齒牙21。
有誰哀進王孫食,垂頭搖尾不自嗟22。
求奶奶,拜爹爹23。敢望爾,賜煙渣24。
但望爾,賜癬疤25。乞得一撮26來,賽過27黃金奢。
速將滾湯下28,卻不管中有土泥沙。
嗚呼,人生憂患死安樂29,何苦自尋毒鴆30爭吃鴉。
【題解】
本組詩為雜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陸冊。鴉片(阿片,英語:opium),俗稱大煙、阿芙蓉(阿拉伯語:Afyūm)或福壽膏。早期用於鴉片的吸毒工具有煙簽、煙燈、煙槍等,一般將生鴉片加工成熟鴉片,然後搓成小丸或小條,在火上烤炊軟後,塞進煙槍的煙鍋裏,翻轉煙鍋對準火苗,吸食燃燒產生的煙;吸毒成癮造成嚴重的身體與經濟及社會問題。鄭用錫本詩書寫大量運用淺白之俗語,將吸食鴉片煙前後的變化鮮活呈現,反映吸食鴉片對於人民生活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藉此勸誡人民思考勿受鴉片的危害。
【作者】
鄭用錫(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遷居金門浯江,乾隆39 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臺地後壟,嘉慶11 年(1806)又徙往竹塹,於是落籍當地。鄭氏立志青雲,道光3 年(1823)考取進士,成為「開臺黃甲」 ,道光14 年(1834)入京任官,簽分兵部武選司行走,次年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事務,精勤稱職,雖獲肯定,但乏再上層樓的官勛,道光17 年(1837)春乞養歸里。在鄉期間,建學宮、修橋渡、賑飢寒、恤孤寡,樂善好施,為地方重要仕紳。曾擔任明志書院山長(約1829-1834、1852-1857 年間),栽培後進,不遺餘力。道光22 年(1842),英艦來犯,鄭氏招募鄉勇抵禦。咸豐3 年(1853),漳泉械鬥紛起,撰〈勸和論〉開導村民,又挺身勸解,獲保全者不少,逝後於同治11 年(1872)獲祀鄉賢祠中。鄭氏詩作目前存有兩種版本,其一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的《北郭園詩鈔稿本》;其二係次子鄭如梁委託福建舉人楊浚編修的《北郭園全集》,於同治9 年(1870)刊刻,為北臺灣最早出版的詩文集。
【注釋】
1. 吃鴉:吸食鴉片。
2. 羓:音ㄅㄚ,經過加工的大塊乾肉。
3. 膏粱:肥肉與美穀。指精美的食物。
4. 斑管對燈花:斑管吸食鴉片的器具又稱煙槍,燈花,煙燈芯上的火花,此言吸鴉片。
5. 口中吐煙霧,榻上臥雲霞:描寫吸食鴉片的情狀。
6. 身如束筍骨如柴:身子彎曲,瘦骨如柴。
7. 姻家:締結婚姻的家族或成員。
8. 爾一嘴,我一嘴:交換吸食鴉片。
9. 譁:喧譁,大聲喧鬧、吵雜。
10. 黑甜:酣睡,亦指鴉片的味道。
11. 安樂窩:指安穩快樂的存身地。或稱為「安樂鄉」。
12. 昏欹斜:傾斜不正。指昏睡倒臥不起。
13. 設逢報道雷霆急:雷霆,洪大而急發的雷聲;此指吸煙者遇到重要急迫的事情。
14. 遲遲:延擱。
15. 再吃些:指吸鴉片煙。
16. 邯鄲夢:傳奇名。明湯顯祖依據唐人小說〈枕中記〉所編寫,演唐代盧生在邯鄲遇呂洞賓的事。為玉茗堂四夢之一,或稱為〈邯鄲記〉。
17. 劉邕癖嗜痂:喜食瘡痂的嗜好。事見《南史• 劉穆之傳》:「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後用以形容人的奇特嗜好。
18. 癮:食鴉片之毒癮。
19. 哮聲:吼叫的聲音。
20. 賒:賒欠。
21. 空床裡,只搔爬,墮淚來目睫,流涎出齒牙:此狀毒癮發作之狀。
22. 自嗟:自嗟自嘆,獨自埋天怨地,自怨自艾。
23. 求奶奶,拜爹爹:描述乞求無廉恥之狀。
24. 煙渣:鴉片吸食後的煙灰。
25. 癬疤:一種皮膚病。患處發癢,生白色的鱗狀皮,會傳染;疤,瘡口或傷口癒合後所留下的痕跡。比喻鴉片煙的碎屑。
26. 一撮:少許。
27. 賽過:勝過。
28. 速將滾湯下:吞下,指煙渣。
29. 人生憂患死安樂:《孟子• 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人在憂患中能發憤圖強而得以生存,處於順境易沉湎於安樂而招致滅亡。
30. 毒鴆:鴆毒音ㄓㄣ ˋ ㄉㄨ ˊ,毒藥。
【延伸閱讀】
1. 劉家謀〈鴉片鬼〉,《全臺詩》第伍冊。
2. 許廷崙〈戒鴉片歌〉,《全臺詩》第伍冊。
3. 林馨蘭〈阿芙蓉〉,《全臺詩》第拾玖冊。
(邵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