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古1尋詩上大墩2,芙蓉3朵朵簇朝暾4。煙花5色繞將軍像6,鼙鼓7聲沉戰士魂8。
莽莽9春城鬧鶯燕10,離離11塵海聚琴樽12。我來別有興亡感,獨對河山倚北門13。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劍花室詩集》。臺中公園於明治36年(1903年)開園,初名為「中之島公園」,日治時代為因應臺灣都市公園綠化計畫理念,經臺中廳參事會議決議,由臺中地方仕紳與居民一同籌資興建;其範圍包括東大墩土丘和霧峰林家臺中林公祠花園,故保留了許多重要建築,如日月湖、更樓以及北門樓等,是一座代表臺中精神文化的公園。
此詩作是連雅堂在明治42年(1909年)四月三日至「瑞軒」(約為今平等街至市府路到公園路以北)參加櫟社集會時的出宿作品,櫟社成員先至臺中公園物產陳列館前攝影,隨即舉行限時成詩的擊鉢吟會。詩作內容描寫詩人因面對園中美麗的春景與和朋友相聚的歡樂,而回憶起臺中過去所發生的種種往事,藉著虛實場景的交錯敘寫,襯托出詩人內心的惆悵。
【作者】
連橫(1878-1936。見〈迎春門遠眺〉,頁碼待補。
【注釋】
1. 弔古:弔古,憑弔往昔之人事。
2. 大墩:大墩,墩原指土堆,此處墩是指今臺中市柳川至綠川之間的小丘陵地,清代時在丘陵高凸處設置烽火臺,故稱此地為「大墩」。詩人參加櫟社所舉行的擊鉢吟會,因而在園中尋找作詩的靈感。
3. 芙蓉:芙蓉,植物名,亦稱蓮花,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長在淤泥中,葉大而圓,夏日開花,果實與地下莖皆可食用。
4. 簇朝暾:簇,聚攏、聚集。朝暾,初升的太陽,亦指早晨的陽光。此描寫詩人所見的園中景象,日月湖(即臺中公園內約4100坪的人工水池,是臺中官府為了參加臺灣縱貫鐵路通車典禮的貴賓,便將原有的水塘擴大供貴賓觀賞園景之用)中朵朵蓮花簇擁著清晨初升的朝陽。
5. 煙花:泛指繁花盛開的綺麗春景。
6. 將軍像:此指兒玉源太郎的大理石雕像,是為了紀念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臺灣的貢獻,在1908年立於臺中公園砲臺山上,1947年時被拆除,改建為抗日紀念碑。
7. 鼙鼓:鼙,音ㄆㄧˊ,古代軍中使用的戰鼓,後借指戰事。
8. 戰士魂:指勝利碑,原名為「昭忠碑」,為紀念在1895年日本攻打臺灣時的罹難者所設立,臺灣光復後改名為「勝利碑」。詩人在臺中公園看到被綺麗春景圍繞著兒玉源太郎雕像,想起過去發生在臺灣的慘烈戰事,而今天下太平,戰事漸被遺忘,只留下紀念碑記述當年的往事。
9. 莽莽:草木茂盛的樣子。
10. 鶯燕:黃鶯與燕子,泛指春鳥。
11. 離離:廣大無邊的樣子。
12. 琴樽:琴樽,亦作「琴尊」,琴與酒樽皆為文士悠閑生活用具,此處指詩人與朋友相約於此聚會作詩,愉快悠閒的心境。逢此草木茂盛,鶯燕啼叫的春季,詩人與朋友相約在臺中公園內聚會作詩,心境顯得十分悠閒愉快。
13. 北門:臺灣省府城北面的門樓,門名為坎孚,樓名為明遠,興建於1889年。日治時期因實施都市改正計畫而將城垣拆除,僅留下北門上層的名遠樓,1903年為了慶祝臺中公園落成,將門樓移至砲臺山,1948年改名為「望月亭」。
【延伸閱讀】
1. 林資銓〈水心亭觀釣〉,《仲衡詩集》。
2. 洪繻〈大墩公園雜詠十二首〉,《寄鶴齋選集》。
3. 林資修〈庚戌春季會於臺中瑞軒〉,《南強詩集》。
4. 尤人鳳〈臺中公園池中泛舟〉,《詩報》第6期(1931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