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履蘭中地,番莊卅六多1。依山茅蓋屋,近水竹為窩2。眾怪疑魑近,心頑奈石何3。往來皆佩劍,出入總操戈。酒醉欣搖舞,情歡樂笑歌。尊卑還可愛,男女實難訛4。八節5無時序,三冬6亦暖和。未能傳五教7,咸曉四維摩8。
【題解】
本詩為五言排律,收入《全臺詩》第參冊。嘉慶5年(1800)自福建來臺旅遊的蕭竹,前往漢人新拓的噶瑪蘭,觸目所及,多為當地原住民。身為旅行者,蕭竹的確和前來墾拓的漢移民不同,不但未以異樣的眼光看待當地住民,且能以客觀的態度描述噶瑪蘭人的生活與風俗。在蕭竹筆下,除了茅草竹木搭建的居住空間、佩劍操戈的服飾佩備外,還寫出了原住民醇厚質樸、怡然自得的性格特質,以及氣候和暖,不分四時節序的單純生活。詩末二句嘉許噶瑪蘭人的良善合乎四維五常之教,仍不脫傳統儒教觀點。
【作者】
蕭竹(?-?),字友竹,福建龍溪人。喜吟詠,尤善勘輿之術。嘉慶3年(1798)從其友人來臺遊歷,嘉慶5年(1800)年至噶瑪蘭,得到吳沙(或謂其子姪)的善待。嘗繪製噶瑪蘭地圖,詳細敘述山水脈絡。當時漢人墾拓只到四圍,相傳蕭竹逐一指出圖中可以建圍之地,後來才有五圍、六圍的拓展。蕭竹最早標舉蘭陽勝處八景,後又增為十六景,一一賦詩吟詠,可惜大半遺佚,今只存詩四首。蕭竹另撰有〈甲子蘭記〉一文,描述蘭地形勢及其見聞,具文獻價值。
【注釋】
1. 番莊卅六多:此處所稱「番」即噶瑪蘭人。嘉慶元年(1796)噶瑪蘭有超過三十六個番社,大約分佈在東勢(今蘭陽溪南至蘇澳)、西勢(今蘭陽溪北至烏石港)一帶。
2. 依山茅蓋屋,近水竹為窩:噶瑪蘭人居處多依山近水,屋舍以大木倒覆為蓋,上下貼有茅草,並以竹木作為支撐。
3. 眾怪疑魑近,心頑奈石何:怪,指打扮的怪異。頑,指個性的固執。前句謂奇異的打扮讓漢人誤以為是山林中的精怪,後句指個性的頑固讓人有如對石說話一般無可奈何。
4. 尊卑還可愛,男女實難訛:訛:欺騙。意謂不分男女老少,彼此之間都能和樂相處、沒有芥蒂。
5. 八節無時序:八節,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八節。此指沒有四時年歲等季節變遷的觀念。
6. 三冬:一季有三個月,三冬即冬季三個月。
7. 五教:五常之教。五教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8. 咸曉四維摩:四維,《管子.牧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摩:觀摩、切磋之義。意指噶瑪蘭人的行為舉止合乎禮教。
【延伸閱讀】
1. 柯培元〈生番歌〉,《全臺詩》第肆冊。
2. 董正官〈蘭陽雜詠.番社〉,《全臺詩》第伍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