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議澎民賑1,勞予百戰身。
風波驚乃覺,天佑禱逾神2。
浪息魚龍靜,光開日月新。
不知漂泊者,曾有未安人。(其一)
風急難為定,縱橫東吉洋。
驚人千頃浪,撫己九迴腸。雲氣倏開爽3,
天心4寧混茫。不波殊可慶,戀闕5敢相忘。(其二)
利涉惟忠信,姱修6無一能。
望洋情緒怯,飛渡眼花騰。
宦海原如此,驚濤見未曾。
嗒然7何所恃,方寸實堪憑。(其三)
漸見月如晝,金波萬里寬。
參差魚舍遠,高下浪花寒。
夷險皆前定,馳驅敢畏難。
嗟予還泛泛8,久矣繪圖看甲辰(1784)予嘗作觀海圖。(其四)
【題解】
本組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又載蔣鏞《澎湖續編》〈藝文〉、林豪《澎湖廳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乾隆55年庚戌(1790)秋暮,作者赴澎湖賑卹,風災遇颶,折至東吉洋,默禱於神,始得平安抵達澎胡的峙裏澳,以詩誌此風險。東吉洋,約在今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附近;峙裏澳約在今馬公市嵵裡里,是當時澎湖重要的泊船站。此詩第一首先寫赴澎湖賑民的任務,途中驚覺風波,頻頻祝禱,浪息天開,並感歎自身的漂泊。第二首寫風急浪驚,被迫折至東吉洋,只能自我安撫,因為還眷戀宮闕,期盼能雲開天寧,能保全身軀,繼續為國家效命。第三首在驚濤駭浪中領悟宦海之道。雖然自己沒有特殊的才華,在宦途上,也尚無表現;但自己面對利益當前時,能嚴守忠信之道,憑良心作事。第四首風暴已過,終於化險為夷,眼前月明如晝,金波萬里。也藉此舒展心志,謂己目前雖然還是泛泛之輩,但胸中早已畫好壯闊的觀海圖。
【作者】
楊廷理(1747-1816),字清和,號雙梧。廣西柳州人。乾隆42年(1777)拔貢。52年(1787)首度來臺擔任南路理番同知,時逢林爽文事件,因戰功陞任臺灣府知府。嘉慶元年(1796)以侯官知縣任內虧空庫款案,流放伊犁七年。嘉慶11年(1806)二度任臺灣知府,與王得祿合力擊退入侵蘇澳的海盜朱濆,並建請開蘭,然未獲朝廷接納。14年(1809)楊廷理三度抵臺,多次入蘭履勘並繪圖注說,察訪民番輿情,為謀劃開蘭事宜不遺餘力。17年(1812)8月清廷正式設置噶瑪蘭廳,楊廷理五度入蘭,輔佐噶瑪蘭通判翟淦,次年(1813)9月病逝於臺灣。著作輯為《知還書屋詩鈔》,卷八《東游草》收錄與臺灣相關詩歌共三十三題四十五首,從中可見楊廷理倡議及建置蘭廳時,殫精竭慮的心路歷程。
【注釋】
1. 為議澎民賑:賑,救災、救濟。此謂為了議論澎民救災之事。
2. 天佑禱逾神:不斷地向天神祈禱庇佑。
3. 雲氣倏開爽:倏,音ㄕㄨˋ,忽然。此謂雲氣忽然撥開,天氣頓時爽朗。
4. 天心:天空的中心。
5. 戀闕:闕,音ㄑㄩㄝˋ,宮殿。此謂思慕宮闕,比喻念念不忘君主。
6. 姱修:美麗修長。語出屈原〈大招〉:「姱修滂浩,麗以佳只。」
7. 嗒然:嗒,音ㄊㄚˋ,失意、沮喪的樣子。
8. 泛泛:漂浮,此謂自己尚在宦海漂浮。
【延伸閱讀】
1. 盧若騰〈將士妻妾泛海,遇風不任眩嘔,自溺死者數人;作此哀之〉,《留庵詩文》。
2. 孫元衡〈乙酉三月十七夜渡海遇颶天曉覓澎湖不得回西北帆屢瀕於危作歌以紀其事〉,《赤嵌集》。
(徐慧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