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歷碌事多乖1,歲月蹉跎鬢已華2。識力總因思慮減3,雄心每為折磨差4。
長洋夜靜鳴刁斗5,戰艦風和聽鼓笳6。寄語閨門7休念我,捷書8一奏便歸家。(其一)
自從滄海掃群邪9,歲歲奔馳報尚賒10。七事累君真可嘆11,一官似我亦堪嗟12。
風波已定13愁應少,身世無虧福便加14。萬頃狂濤除夕夜,六年五度未歸家。(其二)
【題解】
此二首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這兩首七言律詩,寫出了李長庚長年於守護海疆,縱橫汪洋,卻因公離家不歸的思家之情。詩題明確地點出在除夕夜,李長庚尚在船上,無法歸家,因而在船上懷念妻子的心情。在第一首詩中,首聯先寫出海上忙碌的海防生涯,而自己已逐漸衰老,頷聯繼衰老感嘆,寫出自己軍務在身,身心疲憊,就算有年少的雄心壯志,也逐漸被軍務折磨殆盡。腹聯寫出在海上艦中,常聽到的就是夜靜刁斗聲及軍隊固有的鼓笳聲,最後安慰妻子,如果克敵致勝,則能歸家,換言之,若無法盪除海賊,則不能回家。第二首則寫出報國效君的氣慨,李長庚感嘆對自己工作並不滿意,因此君恩難報。再想到國君有七事堪憂,自己身任鎮撫海疆的鎮總兵之官,實在不用感慨。李長庚所擔任的海壇鎮總兵之官,為正二品的武官銜,之後水師提督,更是福建海軍的最高指揮官,官位不可說不大。但是李長庚認為「一官似我亦堪嗟」,自己官職堪嘆的原因,乃是雖然位高,卻於除夕夜不得返家,在舟中過年,充滿了寂寞孤獨之感。最後李長庚自我安慰,海上海賊氛勢稍稍平靜,而自己身世無虧,便是有福氣了。雖然最後一聯感嘆因公六年五度還是在萬頃狂濤之中度過除夕夜,不過,李長庚將新年不歸視為常態,既是因公不歸,則不用太過怨嘆。
【作者】
李長庚(1751-1807),字超人,號西巖,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武進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任福建海壇鎮總兵,嘉慶五年(1800)擢福建水師提督,不久調浙江。長年致力於追勦海盜蔡牽與朱濆之工作。嘉慶十二年(1807)十二月二十五日,追討蔡牽至黑水洋,不幸中砲身亡。追封三等烈伯,諡號「忠毅」。李長庚出身行伍,但是頗能著作,有《水戰紀略》、《李忠毅公遺詩》。論者謂其詩有雅歌投壺之風。
【注釋】
1. 汪洋歷碌事多乖:汪洋,大海。歷碌,忙亂。乖,違背、不順利。
2. 歲月蹉跎鬢已華:歲月蹉跎,歲月流逝,一無所成。鬢已華,華同「花」,指花白,鬢已華,意指年華逐漸老去,頭髮花白。
3. 識力總因思慮減:識力,辨別事物的能力,指判斷力。此句指因憂煩思慮過多,使得自己的決斷力有所衰退。
4. 雄心每為折磨差:差,音ㄔㄞ,派遣去做去。此句指雄心都消耗在人事間的折磨之中,逐漸消喪。
5. 刁斗:古代軍中白天用來燒飯,晚上用來敲擊巡更的銅製用具。
6. 鼓笳:鼓和笳,兩種樂器,為軍隊出行時的儀仗。
7. 閨門:房間內室的門,也就是詩題中的內子所居之處。
8. 捷書:報告戰勝的文書。
9. 掃群邪:掃盪敵人、海寇。
10. 歲歲奔馳報尚賒:報,報答。賒,稀疏、稀少。此句指年年奔馳於海上掃盪海賊,但是能得到成功的戰役來報答君恩的卻是不多。
11. 七事累君真可嘆:古代治國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覲、會同、賓客、軍旅、田役、喪荒。累君,讓國君操累。
12. 堪嗟:值得嘆息。
13. 風波已定:本指海面風平浪靜,但此處指海面上無戰事,賊勢受挫,舟楫暫安。
14. 身世無虧福便加:無虧,沒有缺少。此句指自己於身無損,於世無虧,雖然沒有獲得額外的福分,不過身安理得,便是增加了自己的福分。
(陳家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