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1何堪說,征衫2血淚斑。龍歸天外雨3,鰲沒海中山4。
銀燭鏖詩罷5,牙旗校獵還6。不知成異域7,夜夜夢臺灣。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伍冊。作於光緒22年(1896),丘逢甲離臺內渡之後,難忘過去在臺期間的風光,無以為繼,只能夢中重溫的痛苦回憶,屬於「揮淚說臺灣」的憶舊系列詩作之一。乙未割臺前的光緒年間,臺灣傳統詩壇在唐景崧等來臺宦遊人士的獎勵鼓舞下,臺灣本土文人獲得來臺宦遊人士的肯定,而丘逢甲便是臺灣本土文人中,與來臺宦遊人士酬唱交流,並取得豐碩成果的重要人物之一。而丘逢甲於內渡前曾任「義軍統領」一職,雖為非正式政務官的虛職,居於監督角色,卻也突顯他在臺灣人民心目中的精神領袖地位,允文允武,眾望所歸。然而,面對乙未鉅變,丘逢甲在詩中自知,過去的風光已成過去,只能在夢中回味,詩的第三、四句描寫外在時局的混亂,是當下現實,第五、六句描寫過去的風光往事,兩相對比,鑄造今日「夢中人」的苦境。
【作者】
丘逢甲(1864-1912)
【注釋】
1. 往事:此指1895年割讓臺灣成立後,丘逢甲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並參與抗日籌備工作一事。
2. 征衫:原指遠行人所穿的衣服,此指為乙未割臺抗日行動而戰死的5萬臺灣義勇軍。
3. 龍歸天外雨:龍,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常用於古代帝王之象徵。龍歸,指清王朝。意謂當異族統治臺灣的同時,龍從臺灣上空隱退,天候陰雨瀰漫著不安。
4. 鰲沒海中山:鰲,音ㄠˊ,同「鼇」,傳說中海裏的大龜或大鱉,比喻為吉兆。鰲沒,亦指臺灣受到異族的統治。海中山,指臺灣島,山多且位於海上的意象。意謂連鰲也隱沒入海,臺灣命運不祥。
5. 銀燭鏖詩罷:銀燭,出自唐景崧於斐亭楹聯自題「錦袍紅燭,千秋高會斐亭鐘」之句。鏖詩,鏖,音ㄠˊ,苦吟,指詩鐘競賽時奮力苦思。意謂乙未之前,臺灣詩壇由唐景崧主持,我在斐亭眾星雲集下,參加詩鐘聚會,比賽作詩,出盡鋒頭。
6. 牙旗校獵還:牙旂,旂,音ㄑㄧˊ,代表官署主事者的旗幟,旗上畫龍,旗竿繫鈴,亦做為將帥領軍的儀仗。校,音ㄐㄧㄠˋ。校獵,用柵欄把禽獸圍住,再獵取之。意謂自己還擔任民兵統領,訓練義軍,校閱軍容。
7. 不知成異域:不知,沒料到、出乎意料。異域,他鄉、外國,此指受異族殖民的地區。
【延伸閱讀】
1. 林朝崧〈雜詩〉,《無悶草堂詩存》。
2. 王松〈感述〉,《全臺詩》第拾陸冊。
3. 丘逢甲〈春愁〉,《全臺詩》第拾伍冊。
(王惠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