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避辛勤走帝京1,伊誰甘苦識平生。囂囂有口徒滋議2,碌碌無能但吃驚3。
壓迫自然能反動4,艱難豈為慕虛榮。是非公理人心在,萬死猶當乞一生5。
陸沉忽已遍神州6,到處南冠泣楚囚7。愧我戀生甘忍辱,多君先覺獨深憂8。
破除階級思平等,掙脫強權始自由。欲替同胞謀幸福,也應悟到死方休9。
十載聞名未識韓10,春前一接酒杯歡11。生才自古原非易12,作事如公大覺難13。
願與同胞齊奮起,悉教異族14得相安。片帆好借神風送15,穩渡波濤玄海灘16。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律詩,錄自《賴和全集‧漢詩‧第十卷》,寫於大正10年(1921)。寫作的背景正是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開始推動之時。1921年1月30日,由林獻堂等178人連署,其中以東京臺灣留學生為主體,第一次向日本帝國議會正式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經貴族院江原素六、眾議院田川大吉郎為介紹人,向第44屆日本帝國議會貴族院、眾議院兩院提出請願書,要求設置臺灣議會、民選臺灣議員。臺灣總督田健治郎表示:這個請願將使臺灣成為「類似英國之於澳洲及加拿大的自治體」,與日本「內地延長主義」方針牴觸。於是「兩院」決定「不採擇」。雖然沒有成功,但在賴和眼中,對於林獻堂的膽識與對臺灣前途的努力,透過詩作給予高度肯定。
第一首開門見山,指出林獻堂不辭苦辛,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努力,儘管悠悠眾口,但林獻堂不計個人榮辱,冒險爭取臺灣人最大福祉的考量與用心,自當經得起後世公評。第二首將視角擴大到臺灣的父祖之國--中國,中國正陷於四分五裂的情勢,自顧不暇,進而讚許林獻堂的深謀遠慮,為臺人爭取自由平等的膽識。第三首進一步表達賴和對林獻堂的景仰,祈願大家同心協力,讓全世界受到壓迫的民族,都能同躋自由平等的國度。雖然這個請願運動前後歷時14年,計提出15次,卻仍無法如願,但表現出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為爭取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基本政治權力不懈的努力。
【作者】
賴和(1894-1943)
【注釋】
1. 帝京:日本帝國首都東京。
2. 囂囂有口徒滋議:囂囂,傲慢貌。滋議,加以議論。傲慢之人,光說不練,議論紛紛。
3. 碌碌無能但吃驚:碌碌,平庸。吃驚,驚駭。平庸之徒,束手無策,遇事只會驚駭惶恐。
4. 壓迫自然能反動:不平則鳴,人遭受壓迫必然反抗。
5. 萬死猶當乞一生:萬死,冒著生命的危險。一生,本指一輩子,此指千秋萬世之名。
6. 陸沉忽已遍神州:陸沉,喻國土淪喪。神州,指中國。時中國正值軍閥割據時期,四分五裂。
7. 南冠泣楚囚:南冠,楚國在南方,楚國人戴的帽子,稱楚冠或南冠。典出《左傳·成公九年》,楚共王興兵伐鄭國,晉景公出兵援鄭,大敗楚軍。楚官員鍾儀被俘,囚禁在軍需庫中,每天戴著楚國的帽子面南而立,思念自己的祖國。原指被俘的楚國囚犯,後泛稱囚犯或戰俘。
8. 多君先覺獨深憂:多,讚許、推崇之意。先覺,先知先覺。此推崇林獻堂在政治、社會改革方面覺悟得較早,有先見之明。與上句賴和忍辱自喻相對。
9. 也應悟到死方休:即不死不罷休。
10. 十載聞名未識韓:識韓,典出李白〈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韓荊州,指韓朝宗,當時爲荊州長史,很受時人景慕。此句以韓荊州之典故,表達賴和對林獻堂的嚮慕與推崇。
11. 春前一接酒杯歡:春前,春天時節。一接,接觸。即仰慕已久,一旦見面,則相談甚歡。
12. 生才自古原非易:生才,指英才。指能像林獻堂之英才,實屬難得。
13. 作事如公大覺難:如公,也是指林獻堂。大覺,徹底覺悟。
14. 異族:不同的族群。
15. 神風:即一帆風順之意。「神風」一詞的來源,起於元朝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元軍侵日戰爭。元朝軍隊1274年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東征,都因為海上突如其來的颱風,導致元朝的艦隊損失,使得東征告吹。日本人從此稱之為「神風」。
16. 穩渡波濤玄海灘:玄海灘,即玄界灘(げんかいなだ)略稱,九州西北部的海域,在福岡附近。這句也是祝福語,預祝林獻堂,安抵日本。
【延伸閱讀】
1. 魏清德〈和林獻堂先生二二八事變感懷原韻〉,收於《正氣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47年5月1日。
2. 林幼春〈送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三君之京〉,《全臺詩》第叁拾壹冊。
(余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