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虎旗1,此何時。閒掛壁上網蛛絲2,彈痕戰血空陸離3。
不是盛名後難繼,子孫蟄伏4良堪悲。三十年間噤不語5,忘有共和獨立時。
先民走險6空流血,後人弔古徒有詩。黃龍破碎亦已久7,風雲變幻那得知8。
仰首向天發長嘆,堂堂日沒西山陲9。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錄自《賴和全集‧漢詩‧卷十五》,寫於1924年。黃虎旗,臺灣民主國國旗,林疋氏即林子瑾(1878-1956),有〈詠臺灣獨立軍旗〉詩云:「一場春夢去無痕,畫虎人爭自笑存。終是亞洲民主國,前賢成敗莫經綸。」林子瑾對民主國既感嘆又帶著期許,民主國事蹟雖已渺遠,但至少曾經努力過,天亡我也,非戰之罪。賴和讀了以後,有感而發,寫下此詩。時距民主國成立已三十年,臺灣在日本統治與下,年輕人早已忘卻那段悲慘的歷史記憶。
據研究者從現存文獻資料指出,臺灣民主國在成立儀式中,至少做有三面黃虎旗:淡水海關稅務司加拿大人馬士(H.B.Morse)一面,遊行時有一面,基隆炮臺掛起一面。後日本人也取得一面,由樺山資紀總督帶回日本獻給天皇,藏於日本皇宮的「振天府」中,原旗當時已破損。1908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得到日本宮內省同意後,委請畫家高橋雲亭依原件進行描摹繪製一幅,連質地、顏色、破損的地方,都和原旗一模一樣,完成後送交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典藏與展示,成為後來臺灣博物館的珍貴收藏。賴和詩中所指的黃虎旗,應該就是此幅,所以詩中說它掛在牆壁,斑駁破損,布滿蛛網,卻也打開了詩人塵封的記憶,挑起他隱藏內心的國破家亡之痛。全詩從當下時間回溯黃虎旗的歷史,描述旗面的保存狀況,以及隱藏在旗幟背後不為人知,或者早被人淡忘的辛酸與記憶。接著時間又回到眼前,呼應林子瑾的詩作,褪色不全黃虎旗,如今僅是詩人的憑弔之物。而心中的父祖之國(清政府)呢?早已隨風而逝,新的中國自己也前途未卜,詩歌最後在沉痛的語言中結束。賴和有〈讀臺灣通史〉十首之七:「天與臺灣原獨立,我疑記載欠分明。」詩後補充說:「昔臺之民以反抗政府著稱,今日以服從見賞,何今昔之不同如此,亦教育之收效否乎?」可與此詩相對照。
黃虎旗在日治時期被稱為「臺灣叛徒國旗」,可說是日本取得臺灣的戰利品,戰後被稱作「臺灣義民抗日旗」,如今成了博物館的文物,供我們觀賞懷想。國旗,是國家的代表,臺灣民主國在歷史上雖沒有民意基礎,但是以「臺灣民主國」為名的組織一旦存在,不論其實體為何,其名稱給予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作者】
賴和(1894-1943)
【注釋】
1. 黃虎旗:臺灣民主國國旗。1895年5月25日,臺灣民主國宣告成立,原臺灣巡撫唐景崧就職總統,臺北城內升起油彩繪製,長3.1公尺,寬2.6公尺藍地黃虎旗。
2. 閒掛壁上網蛛絲:事過久遠,因無人理會閒置一隅,致蛛網塵封。
3. 陸離:參差分散的樣子。
4. 子孫蟄伏:蟄伏,原指動物的冬眠,此喻臺灣人退縮,無人敢出頭。
5. 三十年間噤不語:三十年,指民主國成立距今已三十年。噤,因畏懼而閉口不語。
6. 走險:冒險。全句謂臺灣割讓,先民因感窮途末路,不得不採取此一冒險行動。
7. 黃龍破碎亦已久:黃龍,指大清帝國的國旗黃龍旗,清廷於1911年被推翻,故云。
8. 風雲變幻那得知:指時局變化迅速,動向難以預料。
9. 堂堂日沒西山陲:堂堂,陣容壯盛。陲,邊界。句謂民主國如日落西山,已不復存在。或可指日本帝國將日落西山,隱微表達詩人心中的願望。
【延伸閱讀】
1. 林子瑾〈詠臺灣獨立軍旗〉,《櫟社第一集‧瑾園詩鈔》。
2. 賴和〈讀臺灣通史十首〉之七,《賴和全集‧漢詩卷‧卷十》。
3. 魏清德〈臺灣光復頌〉,《尺寸園瓿稿》。
(余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