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傳退位夕蒙塵1,愁殺天顏2灑淚頻。宗社勤王3偏有黨,滿朝殉節4更無人。
四夷藩服生邊釁5,一局河山亂將臣6。滾滾黃流今日下,唐虞禪讓7或非真。(其一)
北方諸將擁兵多,悲憤昂然誓枕戈8。果使一朝垓下9戰,能無四面楚人歌10。
漢家將亦分南北,胡帝偏難決戰和。受禪臺11高雖獨築,廟堂12久已倒持阿13。(其四)
【題解】
二詩皆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30冊。詩題〈感事〉,是作者對於家國有難的抒情感懷之作。雖然無法確知所指為何人何事何役,但由詩作中可知,當是指民國初年中國紊亂的政治局勢。從建國之初’的辛亥革命,民國肇建,清帝退位,到洪憲帝制、護國戰爭,北洋政權的更迭,袁世凱去世後,中國又開始了長達13年的軍閥割據。每一件事都牽動詩人的心思,為之感喟不已。其一,由「退位」、「蒙塵」、「天顏」與「灑淚頻」的詩語,看到詩人的悲痛。在危急存亡之秋,不見起兵救援的忠臣,只有各自結黨營私。從「四夷」、「藩服」和「邊釁」等用語,我們也看到傳統讀書人一貫以中國為中心看世界的天下觀。最後藉古代堯舜禪位的傳說,感嘆人間哪真有什麼太平盛世。其四,敘將士們徒有殺敵報國之心,就像項羽在垓下之戰四面楚歌的窘境般,無力回天。國家早已大權旁握,局勢動盪不安,人心驚懼惶惑。詩人以「垓下之困」與「曹丕受禪」等歷史典故,傳達對世局紛亂的憂心。
【作者】
陳渭川(?-1912)字瘦痕,亦作瘦雲,號菜畦,臺灣臺南人。乙未割臺後數年(約1899)曾與連橫、吳楓橋等共組浪吟詩社,月必數會,極一時之盛。又曾任《臺南新報》記者。其個性倜儻不羈,酷愛京劇,嘗於1911年7月與刑事王岳、王水等合組小羅天童伶京班,為日據時期第一個本土京班。又善作抒情詩,對仗工整,語句圓妙,而含蓄無限熱情。1912年卒,年歲不詳。著有《瘦雲詩存》,未刊。(張子文)
【注釋】
1. 蒙塵:古代多指帝王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風塵。
2. 天顏:天子的容顏。
3. 宗社勤王:宗社,借指國家。勤王,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4. 殉節:為保全志節而犧牲生命。《晉書‧忠義傳贊》:「重義輕生,亡軀殉節。」
5. 四夷藩服生邊釁:四夷,泛指外族、外國。清魏源《〈聖武記〉敘》:「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藩服: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為九服。其封國區域離王畿最遠的稱藩服,後用以指藩國或藩臣。邊釁:釁音ㄒㄧㄣˋ,爭端。指邊境上的爭端。
6. 將臣:指武臣。
7. 唐虞禪讓:唐虞,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禪讓: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皇帝把帝位讓給他人。《後漢書‧逸民傳論》:「潁陽洗耳,恥聞禪讓。」李賢注:「許由隱於潁陽,聞堯欲禪,乃臨潁而洗耳。」
8. 悲憤昂然誓枕戈:昂然,高傲貌。枕戈,即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等待天亮。句形容殺敵報國心切。
9.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漢高祖劉邦圍困項羽於此。參見《史記‧項羽本紀》。
10. 四面楚人歌:即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後以比喻處於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11. 受禪臺:築於東漢延康元年(220),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基稱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220)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陽(今繁城)築靈臺,舉行受禪大典,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是謂魏文帝。受禪臺在今河南省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
12. 廟堂:朝廷。借指以君主為首的中央政府。
13. 倒持阿:即「倒持太阿」。太阿:古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干將所鑄。全句意謂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舊唐書‧陳夷行傳》:「自三數年來,奸臣竊權,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鐏柄。」
【延伸閱讀】
1. 吳德功,〈乙未(1895)冬臺北之亂彰化謠言四起邑內諸紳士咸留在官署余亦與焉適染血疾幸高橋大尉延醫療治又笑云莫非吟詩所致乎近日多病久廢吟詠爰感事而作〉四首,《瑞桃齋詩稿》。
2. 林朝崧,〈感事〉,《無悶草堂詩存》。
(凌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