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歐西戰未休1,欲歸未得暫勾留。參軍恨不諳蠻語2,齊傅寧令敵楚咻3。
萬里驚濤來瘴海4,一丸冷月過中秋。四邊寂靜無人語,有客棉蘭正倚樓。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壹册。此詩寫於民國6年(1917),時詩人正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棉蘭。許南英為何在棉蘭?此段因緣與林爾嘉有關。林爾嘉長子林景仁娶南洋橡膠大王張鴻南(耀軒,1861-1921)之女張福英(馥瑛,1896-1986)為妻。當時棉蘭為荷人殖民地,張鴻南先後被荷屬東印度殖民地政府封賜爲「雷珍蘭」(Lieutent)、「甲必丹」(Captain)、瑪腰(Major)等官職,一方面擔任殖民政府之官吏,傳達政令,管理當地華人,一面為華僑代表,傳達輿情,十分具有影響力,素有「棉蘭王」之稱。而1916年9月11日是張耀軒為荷印政府服務滿30週年紀念日,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南英透過林爾嘉的推薦,到蘇門答臘棉蘭為張鴻南編輯服官30周年事略,當時詩人已屆62歲。今許南英的《窺園留草》中留有許多在棉蘭與林景仁及當地詩友的酬唱之作。
從本詩詩題可知,寫作時間正值中秋佳節,身處異國棉蘭,整個國際局勢因歐戰而顯得緊張,船期不定,詩人思歸不得,在長時間等待中充滿無奈與沮喪。詩首二句寫出本詩的時空背景;三、四句實寫當下心情,置身異國文化,整個語言、社會環境迥異中國,凸顯出詩人的無助與孤獨。五、六句綰合、深化此種時空、異國文化背景下的無奈情緒,「萬里驚濤」承「歐西戰」而來,「一丸冷月」相伴,呼應「暫勾留」的冷落寂寥;末兩句「無人語」、「正倚樓」,正式帶出那種無可奈何,獨留詩人隻身在天南海角的寂寞與淒涼。
詩人最後還是沒能盼到那返鄉的船訊,因為年底許南英就因痢疾病逝異國,林景仁及棉蘭友人在棉蘭郊外為他買墓地安葬。許南英從乙未內渡到中國後,一生漂泊,曾南走新加坡、暹羅,又返回中國。為衣食奔走,輾轉來往於番禺、廣州、雷州、徐聞、陽春、陽江、三水、漳州、龍溪等地,不斷改調職位,最後病死棉蘭。
【作者】
許南英(1855-1917)
【注釋】
1. 烽火歐西戰未休:烽火,戰爭,指1914至1918年,主要發生在歐洲,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由於主要戰場在歐洲,故稱之為「歐戰」。
2. 參軍恨不諳蠻語:參軍,漢代參軍一職,屬於重要官員的參謀軍官,尤其是三公的幕僚。此指許南英到棉蘭蘭任張鴻南生平事略編輯一職。蠻語,當包括棉蘭當地土著、殖民者語言,及南洋土生土長華人(Peranakan)的另類漢語—峇峇話。
3. 齊傅寧令敵楚咻:即「一傅眾咻」,典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傅,教導;咻,喧鬧。指一個人施教,眾人在一旁吵鬧干擾。比喻不能專一,絕無效果。
4. 萬里驚濤來瘴海:萬里驚濤,此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緊張的國際情勢。瘴海,南方瘴氣之地。
【延伸閱讀】
1. 林景仁〈偶檢敝簏中得亡友許蘊白遺詩書感〉,《東寧草》,龍文出版社,1992年。
2. 林景仁〈秋日過蘊叟墓〉,《天池草》,龍文出版社,1992年。
(余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