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1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2。賽3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4(項常掛瑪瑙珠)。鹿脂5搽抹慣,欲與麝蘭6爭(番抹鹿油以為香)。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番字在中國古代指對外族、少數民族或外國的稱呼(與蕃通用)。明末稱臺灣之地為「東番」,並稱原住民為東番夷,明鄭時對土著(原住民)稱為番或土番,沈光文流寓於臺,出入原住民村社,設塾以教番童,對原住民社會的風俗見聞並不陌生。本題稱「番婦」,即是對原住民婦女的稱呼,對象概指當時臺灣西南部平埔族的婦女。本詩內容作者主要描寫原住民婦女生活上的風俗樣貌,首聯描述原住民婦女外出結伴同行的生活形像;頷聯描繪在狀貌上番婦喜簪野花的風俗與黑齒的風俗;頸聯指出婦女賽戲的盛妝,反映服飾「尚紅」並喜用瑪瑙珠為妝飾;尾聯,則說明原住民婦女慣抹鹿脂的習慣,對於香氣,註解說明「番抹鹿油以為香」反映出番婦對「香」的喜好。本詩突顯出臺灣原住民婦女特殊的風俗,也反映出原住民婦女異於漢族婦女的風情。
【作者】
沈光文(1612-1688)
【注釋】
1.社:番社,臺灣原住民族居之處曰番社。
2.黑齒草塗成:草,「鱧腸」又稱「墨菜」,是一年生可食用的小花植物,它被摘取之後,由於這植物斷折之處的腺體在與空氣接觸之後,就即刻氧化而呈現出黑色;黑齒草塗成,用「鱧腸」將牙齒塗得黑漆。
3.賽:報賽,賽戲,原住民之歌舞聚會。
4.白珩:珩,音ㄏㄥˊ;白珩,白色的玉石。
5.鹿脂:鹿,早期臺灣多產梅花鹿、水鹿。鹿脂,從鹿身上取製的油脂,《臺陽見聞錄》:「往時番婦抹鹿脂油於身以為香。」類今日取之綿羊的「綿羊油」。
6.麝蘭:麝,音ㄕㄜˋ。麝蘭即蘭麝,蘭草、麝香,皆薰香之物。後泛指香氣濃郁的東西。
【延伸閱讀】
1.朱仕玠〈尸位學署岑寂無聊泛泛隨流跡近漁父每有聞見輒宣謳詠因名瀛涯漁
唱,一百首之三十九〉,《全臺詩》第貳冊。
2.阮蔡文〈大甲婦〉,《全臺詩》第壹冊。
3.蔡佩香〈番俗雜詠,七首〉,《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詩話」欄,1905年10月22日,第三版。
(邵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