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巡詩,五十八首選四
作者:夏之芳
牛車無日不當官1,沒字郵符顛倒看2。踏水衝泥何限苦,忍教橫撻3更無端4。(其六)
鋤田捕鹿5洽婚姻,樂事相尋滿社春。嚼得甕頭姑待酒6,木瓢椰椀7競奇麟8。(其七)
狡童9教冊獨空群10,鵝管橫描蝸篆文11。豔說紅毛舊時字12,好將番籍紀紛紛13(番童有習紅毛字者,以鵝管蘸墨橫書,自左而右,謂之教冊,凡一社出入簿籍,皆經其手。)(其四十七)。
餐風宿露14為當官15,宿食經旬一飯丸16。多少豪民安飽甚17,動云番性耐飢寒18(番出應差,止以雙手團熱飯一塊,繫于腰間,鎮日療飢止此,其實番亦歎飢苦,有可憫者,非其性然也。)(其五十一)。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冊。夏之芳在臺時創作臺灣紀巡詩亦題作〈臺灣雜詠百首〉。其詩內容每首分詠一事或一物,主要是將巡行各地的見聞逐一以詩紀事,內容上中有不少以臺灣原住民事物為題材,如竹篾束腰瘦身、牛車運物、鋤田捕鹿、吹簫求偶、鑿齒配婚等等的番俗紀錄。本選詩共四首,其六,呈現清朝統治階層,官弁恣意差番,命社番遣車馱送,又令麻達傳遞公文,有差並不給價,然辛勤付出,並未穫得回報,無端鞭撻,欺凌番民。這首詩反映了當時官弁差役番民情況。其七,番社中不論是農業種植、出草狩獵、作室婚姻諸事,往往聚眾會飲,番民盡情暢飲著自製的米酒,本詩反映這種番社會飲的風俗。其四十七,本詩指南路番社中的一種會書寫新港文書(荷蘭人所創作並於番社傳播)的原住民當時稱之為教冊番,教冊番實負責番社中的文書與記錄。鵝管橫描蝸篆文,就是指這種漢人眼中的紅毛字文字。其五十一,反映原住民效順服勞,而給予極少的食物,然而卻泯其人之常性,以原住民本性耐饑寒搪塞。從原漢互動角度出發,統治官員、移民的來臺,在同樣的一片土地上生活,與原住民間必然性的互動,在異文化的碰撞下,夏之芳所見原社情狀描寫,同時也呈現原漢交流下原住民文化遭受扭曲的現象。
【作者】
夏之芳(?-?),字荔園,號筠莊,江蘇高郵人。雍正元年(1723)恩科進士。雍正6年(1728)至7年(1729)間,就首任巡臺御史兼提督學政。巡臺遊歷之間,先將見聞口占為詩,再記錄成文字,最終彙集為《臺陽紀遊百韻》。該詩集以寫實筆法記錄臺灣風物,除留心山海形勢之外,亦側重考察平埔族原住民之生活習俗,且於各首詩後詳加解說,為雍正時期的臺灣,留下豐富且極具價值的史料記載。此外,在學政方面,曾主歲、科兩試,戮力栽培人才,並輯在臺所評試牘為《海天玉尺》,可謂盡心於臺灣文教之振興。
【注釋】
1.牛車無日不當官:牛車,運輸工具;無日,無一日、天天都如此;此言無日不出勞役。
2.沒字郵符顛倒看:此指原住民傳遞公文,又不識文字。
3.橫撻:橫,放肆、粗暴、不講理的;撻,用棍、鞭等拍打。
4.無端:無緣無故。
5.鋤田捕鹿:原住民農獵生活作習之事。
6.嚼得甕頭姑待酒:甕頭,甕頭春,或稱為「甕頭清」,初熟酒;姑待酒:番女嚼米成麴,用飯調麴而釀,數日而成。飲用時沃水調合,色白味酸,稱為姑待酒。
7.木瓢椰椀:指飲酒用的飲器。
8.競奇麟:平埔族加瓠朗仙姑祖夜祭用的酒杯。一種帶柄的「椰子杓」稱為「奇麟」。其制由椰子內殼做成,再以鐵線纏住一根小木棍;木棍把柄頂端繫綁一束雞羽毛。競奇麟,即用椰子杓喝酒。
9.狡童:貌美的少年。語出〈詩經˙鄭風˙狡童〉狡通姣,此指原住民少年。
10.教冊:即教冊番,府志云「識番字者,呼為教冊番」。
11.空群,相傳伯樂善相馬,經他挑選後的馬群,已沒有良馬。後比喻能選拔真才。
12.鵝管橫描蝸篆文:鵝管,鵝羽毛筆,沾墨書寫;橫書,自左而右寫字;蝸篆文:蝸篆,形容蝸牛行過處,所留的涎跡如篆文一般,此指原住民書寫的新港文書字樣。
13.紅毛舊時字:荷蘭殖民時代(1621-1661)所使用的文字,應同上句所指的新港文書。
14.好將番籍紀紛紛:籍,登記以備查考用的名冊、檔案。作者注「教冊,凡一社出入簿籍,皆經其手。」。紛紛,眾多貌。
15.餐風宿露:形容野外生活或行旅的艱苦。
16.宿食經旬一飯丸:旬,十天為一旬。經旬累月,喻經歷很長久的時間;意指給原住民食物甚少。
17.多少豪民安飽甚:豪民,有財有勢者;安飽甚,過份安穩與飽食。
18.動云番性耐飢寒:動云,動不動就說之意;本句主要諷刺豪民以原住民本性耐得飢餓與寒冷的說法。
【延伸閱讀】
1.馬清樞〈臺陽雜興,三十首之十八〉,《全臺詩》第捌冊。
2.吳德功〈番社竹枝詞,六首之四〉,《全臺詩》第拾冊。
3.藍鼎元〈臺灣近詠十首呈巡使黃玉圃先生,十首之九〉,《全臺詩》第壹冊。
(邵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