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曲看花1處處留,艋津風景小揚州2。可憐不盡繁華感,街巷新添賣酒樓。(其一)
年少衣衫樂改裝,點燈呼友共尋芳3。龍山寺4界慈悲地,轉作人間歡喜場。(其二)
東瀛5美女白如霜,羞學塗脂喜淡妝。一種天真描不得,動人心目斷人腸。(其三)
歌音輕脆口脂6香,斜抱琵琶7坐倚床。笑殺癡娃驚剪
辮8,近來都不愛男妝9。(其四)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拾陸冊。艋津即艋舺,今天的臺北萬華區,早期當地漢人與平埔族原住民搭乘獨木舟,在此交易,以獨木舟的平埔族語發音命名,漸而形成聚落和商港,為漢人在臺北最早開發的地區,其繁華程度在清代僅次於臺南和鹿港。清道光時期1821-1830年間,艋舺由於地近淡水河口,渡船碼頭即為工人與船夫的落腳處,故娼寮、酒樓林立,在凹月斗仔一帶,即今寶斗里、華西街,形成著名的風化區。日治時期在臺推行公娼制度,規劃此地為「遊廓」,意謂高級藝娼花魁的妓院,由日本官方管理,更為紙醉金迷之地,男人的溫柔鄉,直到戰後才逐漸沒落。本組詩描寫日治時期艋舺風化區的盛況空前,可媲美大陸揚州,加上日本歌舞妓女來此地發展得獨具特色,攫獲了無數男人的心肝,清新天真、才華洋溢的日本時尚風成為艋舺特種行業令人銷魂之處。
【作者】
王松(1866-1930)
【注釋】
1.聽曲看花:花,借代為煙花女子。男客來到艋舺遊廓美其名說聽曲看花,實則尋芳問柳。
2.揚州:原為古九州之一,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屬之,或稱為「維揚」。此借代為男子尋花問柳的風化名區,典出唐˙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3.尋芳:狎妓、嫖妓。
4.龍山寺:臺北萬華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從祀媽祖等神明,香火極為鼎盛。興建於清乾隆3年(1738),目前為國家二級古蹟。
5.東瀛:日本。
6.口脂:口紅、唇膏。
7.琵琶:此為日本琵琶,於7-8世紀時由中國傳入日本,有四弦、五弦之分,演奏時用半扇形似銀杏葉的撥子撥弦,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稱為「樂琵琶」,是日本雅樂樂器之一。
8.笑殺癡娃驚剪辮:癡娃,癡心的美女。剪辮,剪掉清朝統治時期的長辮。意謂原先女性喜做男妝,但是,自從施行斷髮令後,女性若要男妝須剪去秀髮,故近來罕有男妝者。
9.男妝:日本歌舞伎的始祖美女阿國,最早即以女扮男裝走紅,日本歌舞伎有著女扮男裝的傳統。但日本來臺發展的歌舞伎初期亦有男裝伎的傳統裝扮,後越來越迎合男客的需要,專以女性形象取悅男客。
【延伸閱讀】
1.施士洁〈男裝伎〉五首,《全臺詩》第拾貳冊。
2.施士洁〈回頭伎〉五首,《全臺詩》第冊。
3.林占梅〈有江南客戀一妓女十年不返近妓有他好每以臁瘡示客欲使客惡而捨之客不解其意轉問於余余憐其癡迷作此〉,《全臺詩》第柒冊。
(王惠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