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圓山畔,野球新會盟1。襟懷2殊磊落3,頭角總崢嶸4。未肯當仁讓5,翻6教用力爭。相期摧勁敵7,藉以著蜚聲8。左右分強翼,後先接短兵9。高投神鬱勃10,猛襲11氣縱橫12。匍伏13機無失14,犧飛勢不驚。生還堅可陷15,封殺16壘能平。意態疆場17壯,功名汗血18成。最終輸一點,審判肅規程19。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貳拾伍冊,原載於《臺灣日日新報》,「詩壇」欄,1930年11月6日,第四版。「野球」是棒球的日文。棒球是在日本人統治臺灣之時,經由本軍人或職員傳入臺灣。不過,直到1910年代末期臺灣人才有機會參與棒球運動。謝雪漁藉由觀看這場棒球比賽,闡述了這個以兩支球隊相互競爭的方式,由一人或多人擔任裁判執法的競賽。詩中細緻的以左右與中外野手在自己的位置上守備,直到高飛球過來一刻也不放鬆的情景描繪,棒球比賽的團隊精神,尤其看到外野手面對許多難接的高飛球,用盡身體的力氣,努力讓同隊球員進壘,封殺對手的過程,就可以知道這個運動的參與者彼此間團結合作的默契,以及努力不懈的使命感,與榮譽感。透過「最終輸一點,審判肅規程」服從規則的運動家精神,頗含規訓的意味。體育為日本殖民時有系統性的對臺灣人的意識形態和身體觀念進行重大的改造,藉以塑造出順服日本新臺灣人之運動。台灣棒球比賽可追溯自1914 年 3 月臺北鐵道部棒球隊至臺南公園球場與南鯤鯓棒球隊進行友誼賽,之後各地棒球隊間有更頻繁交誼,帶動棒球運動風氣,不過打棒球者仍以日本人居多,臺灣人尚屬罕見。從1923年起台灣開始舉行中等學校棒球比賽選拔代表隊去日本甲子園比賽,但台灣棒球隊多被日本球隊視為弱隊,直到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以臺灣漢人、日本人、原住民為主力的「三族融合」之異軍,並贏過台北球隊,成為代表隊赴甲子園比賽,因而引發台灣南部對棒球的狂熱,此運動才為當時全台熱衷比賽之一。
【作者】
謝汝銓(1871-1953)
【注釋】
1.秋日圓山畔,野球新會盟:1921年秋臺灣棒球運動逐漸普遍,1923年因應需要建立了「圓山綜合運動場」。此球場是當年日本總督府為歡迎日本皇太子蒞臺的建設項目之一,是臺北的第二座棒球場。除了球場面積大,又有內野看臺,1923年日本甲子園中等學校棒球賽臺灣代表隊選拔賽,即在圓山棒球場舉行;1924年起,不但北部的社會人棒球賽由原本的新公園棒球場改到圓山球場舉辦,棒球之外許多全臺的大型體育競賽,也在此進行。
2.襟懷:懷抱。
3.磊落:形容胸懷坦蕩,心地光明。
4.頭角崢嶸:形才華洋溢、能力出眾的年輕人。
5.未肯當仁讓:語出《論語》「當仁不讓於師。」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6.翻:反而。
7.相期摧勁敵:相期,相約。摧,毀壞、崩塌;在這是指打敗之意。勁敵,強而有力的敵人;比喻厲害的對手。
8.蜚聲:蜚,音ㄈㄟ。蜚聲指揚名。
9.左右分強翼,後先接短兵:接短兵,源自於「短兵相接」。指以短小的刀、劍等武器交手搏鬥。左右強翼指棒球比賽中防守左、右外野的選手,主要負責接捕打向左或右外野及左、右邊界外區的飛球、處理左、右外野方向的安打球,盡可能減少攻擊方所推進的壘包數,必要時也需要協防中外野。由於攻擊方在壘上有跑者時,擊出安打便可能一舉進佔好幾個壘包,外野手必須積極處理並回傳內野,以防跑者進佔更多的壘包,外野手有助於長傳阻殺(刺殺的一種)(或與內野手搭配轉傳完成助殺)或威嚇跑者使跑者不敢再進佔壘包,因此會有短兵相接交戰之感。
10.高投神鬱勃:高投,投球。鬱勃,源自「勃鬱」指興起。這句指投起球來力道無比之感。
11.猛襲:猛烈打擊。
12.縱橫:雜錯眾多。
13.匍伏:同「匍匐」。指滑壘、盜壘。
14.機無失:源自於「機不可失」。指機會難得不可錯失。
15.生還堅可陷:攻擊成功便可攻佔壘包。
16.封殺:棒球或壘球上指擊出的球,被守方接著,傳向任何一壘,致攻方喪失該壘的占有權而出局。
17.疆場:原指戰場。這裡指比賽的球場。
18.汗血:這裡應指「血汗」。是指球員花費許多力氣參與比賽。
19.審判肅規程:審判,這裡指判斷與指揮整個棒球比賽局勢得失的準則。肅,引用。規程,為棒球比賽的詳細規則。
【延伸閱讀】
1.王則修〈南門野球〉四首,《則修先生詩文集續編.三槐堂詩草》。
2.王則修〈野球〉五首,《則修先生詩文集.雜篇》,第五首又載《詩報》第一百三十七號,文輝閣第二期徵詩,1936年9月17日、《臺南新報》,「詩壇」欄,文輝閣第二期徵詩,1936年8月17日,第八版。。
(薛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