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報道清明節1,忽聽高歌鬧野田。逸響傳來芳草地,新聲唱暖杏花天2。低徊3紫陌停香騎,感慨青山泣紙錢4。一曲紅腔5人去後,惟餘杜宇叫春煙6。
【題解】
此詩為七言律詩。收錄於《曹愨民先生詩文略》。《淡水廳志‧風俗考》:「三月三日暨清明日,士女持紙錢備牲醴以祭先塋,曰掃墓。」原本清代臺灣是以農曆三月三日當做祭祖掃墓的日子,但各族群不一,如客家人從春節後到清明之間就會掃墓,與泉、漳人士不同。民國24年(1935),內政部依民間習俗將清明節訂為「民族掃墓節」,同時也成為我國唯一以節氣所制定的國定假日。民國64年(1975)故總統蔣介石逝世,當時政府為了紀念他,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中,明訂「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在「民族掃墓節」舉行,並且放假一天。此後因臺灣民眾多數顧慮到工作假期的配合,而選在官方訂立的清明節齊聚祭祀。此為清代到日治,臺灣清明節時間的流變情況。
曹敬〈清明歌〉以報道聲開始,藉高歌、逸響、新聲唱暖、泣紙錢延續,再由一曲紅腔達到高峰後,最後再以杜鵑吟鳴聲結束。讓人感到春季處處是樂聲,相當特別。對於春季的熱鬧、清明祭祖踏青的慎終追遠、暢樂出遊的心情,藉著音樂、人聲、鳥鳴來烘托呈現,獨具匠心。
【作者】
曹敬(1818-1859),字興欽,號愨民,淡水八芝蘭(今士林)人。少讀書,從舉人陳維英學,夜宿師家,為師所器重。道光28年(1848)以案首入郡庠。翌年,補增生。設教大龍峒港仔墘,及門多高材。課暇,兼工書畫、雕刻,所作黃楊木人像,世譽為神品。時與黃敬並稱「淡北二敬」。咸豐九年四月卒,年四十二。遺作輯為《曹愨民先生詩文略》。
【注釋】
1.清明節:原本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之後清明結合寒食、掃墓等習俗,才逐漸由節氣轉變為節令。如臺灣有清明吃潤餅、掃墓祭祖等習俗。
2.杏花天:指農曆三月,杏花三月開花,故杏花天為三月天。
3.低徊紫陌停香騎:留戀徘徊在京師郊野的道路,乘載著美人的馬匹。
4.感慨青山泣紙錢:遠望青山,心生感觸而發出慨嘆,燒化紙錢來祭祀先祖。
5.紅腔:又稱女腔,粵劇花旦的唱腔。
6.杜宇叫春煙:杜宇,杜鵑的別名。春煙:泛指春天的雲煙嵐氣等。此為杜鵑鳥在春季的雲煙嵐氣中啼叫。
【延伸閱讀】
1.施鈺〈清明有感〉,《臺灣別錄》。
2.陳維英〈清明祭先塋〉,《偷閒集》。
3.吳德功〈清明祭掃遇雨〉,《瑞桃齋詩稿》。
(王嘉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