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巧1原非君子儒2,紛紛乞巧3何其愚。我聞用拙存吾道4,又聞巧者拙之奴5。我生6無事不守拙7,自安義命8心怡愉。天上神仙拍手笑,斯人畢竟是凡夫。我笑神仙比我拙,其拙還為世間無。一年一度一相見,牛郎9織女10天一隅。銀河 11竟絕仙槎12渡,填橋還待白項烏13。何如14黃海黑海地中海,凡夫乘風破浪來往只須臾15。
【題解】
本詩為雜言古詩,選自許南英《窺園留草》。乞巧節即七夕節。乞巧節起源於中國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關於七夕又稱為「乞巧」的由來,是因為在中國古老的社會當中,由於女子的針黹技藝為生產力之一,因此,每逢七夕節日,女子多向織女祈求雙手靈巧,便將此節日稱為「乞巧」。在臺灣民間的習俗裡,將農曆七月七日這天定為「七娘媽」的生日,相傳七娘媽也就是織女,女子多在這天向七娘媽祈求靈巧的手藝,或是慶祝十六歲成年禮。
本詩為作者藉乞巧節日諷喻牛郎與織女一年只能見一次面的宿命,詩中不僅對「乞巧」的習俗與詞彙有了新解,詩歌首二句「取巧原非君子儒,紛紛乞巧何其愚。」即對「乞巧」二字有所批評,認為取巧原不是君子所應為,然而民間女孩卻紛紛為了有好姻緣而乞求靈巧手藝,實為愚昧。並抒發自己個人操守的態度為「守拙」。詩末甚至調侃牛郎與織女的苦戀,大有戲作之意。
【作者】
許南英(1855-1917)
【注釋】
1.取巧:耍弄心機以求取工巧。
2.君子儒:古代儒家具備道德的學者。
3.巧:中國傳統習俗之一。在農曆七月七日時,一般婦女多向織女祈求智巧的習俗。
4.用拙存吾道:語出杜甫〈屏跡〉詩三首之一,曰:「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用拙存吾道」意謂用看似質樸愚拙之法,持守自己堅持的理想。
5.者拙之奴:意謂聰明且能力強的,往往必須比平庸之人多付出心力,或者多擔待事務。
6.我生:我的行為、舉動。
7.守拙:意指不爭名利,不為巧利,安於自愚。
8.義命:指天命、正道,或指本分。
9.牛郎:牽牛星的別稱,本詩指牛郎織女故事中,與織女結為夫妻的神話人物。
10.織女:中國古代傳說中,織女是天帝的小女兒。後下凡與凡人牛郎結為夫妻,婚後廢織,被天帝懲罰,將這對夫妻分隔於銀河兩端,只能在農曆七月七日相會。
11.銀河:由天際無數恆星聚集,完整環繞核心而伸展出一條發光而不規則的光帶。在夜晚無雲的天氣,從地面向天空仰望,如同天際一條發亮的天河。而牽牛星與織女星就是分隔在銀河的兩端。
12.仙槎:槎,音ㄔㄚˊ。在神話故事中,相傳能往來於海上與天河之間的竹筏。
13.白項烏:白頭頸的烏鴉。
14.何如:不如。
15.須臾:短暫的時間。
【延伸閱讀】
1.黃茂清〈乞巧〉,《全臺詩》第拾捌冊。
2.朱景英〈七夕〉,《全臺詩》第參冊。
3.林占梅〈七夕〉,《全臺詩》第柒冊。
(陳鍾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