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餐敘樂圍爐1,芥韭蔥芹2上等蔬。碗飯必須留一半3,錦鱗禁箸兆盈餘4。(其一)
飯後均分壓歲錢5,明朝各有新衣穿。阿公阿媽紅包大,乾賺無賠不拜年6。(其二)
年糕7疊籠有甜鹹,芋仔菜頭8引口饞。發粿9麵龜10油炸餅,各爭其味不平凡。(其三)
戶外紅聯11簇簇新,油缸米甕貼迎春12。冰糖蜜棗皆齊備,明早開門可敬賓。(其四)
爆仗13通宵響不停,紙灰硝氣滿中庭。迎新去舊家家喜,更喜財神與壽星。(其五)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共有五首,收入陳香《臺灣竹枝詞選集》,本詩作者莊及鋒(1853-?),在臺灣日治時期開辦文學講授,長年參與宜蘭「仰山吟社」唱和活動,曾編撰《仰山吟社詩草》。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一般稱之為「除夕」,意思為「舊歲至此系而除,明旦且換新歲。」而除夕又有「小過年」之稱,家家戶戶慶團圓,是一年裏最熱鬧而忙碌的時候。本詩〈除夕竹枝詞〉共有五首,第一首內容述寫臺灣民間除夕夜圍爐的熱鬧場面與飲食的風俗;第二首則描繪年夜飯後,大人包壓歲錢給晚輩的情景;第三首描述年節象徵吉祥諧音糕點的美味;第四首則狀寫家家戶戶貼春聯,以及備妥甜點迎賓賀年的景象;第五首描述民眾燃放爆竹賀歲,迎接財神與壽星的熱鬧氣氛。
【作者】
莊及鋒(1853-?)
【注釋】
1.圍爐:指除夕夜全家團聚吃年夜飯。
2.芥韭蔥芹:芥,音ㄐㄧㄝˋ,即芥菜,臺灣民間俗稱「長年菜」,是年夜飯必食用的蔬菜,象徵長壽吉利。韭,音ㄐㄧㄡˇ,即韭菜,臺灣民間取其諧音,在年夜飯食用韭菜,象徵長長久久。蔥,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是常用的蔬菜,因其諧音與「聰」同,因此,臺灣民間在特定節日食「蔥」,有象徵「聰明」之意味。芹,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可食用。臺灣民間以「芹」諧音,在特定節日食用「芹菜」,象徵「勤快」之意。
3.碗飯必須留一半:臺灣民間的習俗,認為年夜飯必須將飯碗裡的飯留一半不食,象徵閩南語「有春」(有餘之意),家財不致於坐吃山空。
4.錦鱗禁箸兆盈餘:臺灣民間的習俗,認為年夜飯必須要有魚,有些嚴格謹守習俗的人家,甚至不許食用,以象徵年年有餘(魚)。
5.壓歲錢:中國新年傳統習俗,俗稱「包紅包」。在除夕夜年夜飯之後,家中長輩會將賞金以紅包袋裝著,贈送給晚輩,象徵吉利。已成年家人多半也會包壓歲錢送給長輩,以表達賀年的敬意。
6.乾賺無賠不拜年:依照臺灣傳統習俗,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才會有「壓歲錢」,長輩則不用,因此,有「乾賺無賠不拜年」的說法。
7.年糕:用糯米炊製而成的年節糕點。過年時用「年糕」,象徵「步步高昇」。
8.菜頭:蘿蔔的別稱。
9.發粿:又稱「發糕」,臺灣年節常見米製糕點。年節食用「發粿」,象徵「發達亨通」。
10.麵龜:臺灣民間常見的麵粉製品,多用於作醮祭祀。
11.紅聯:即春聯。過年時,用紅紙書寫對聯,張貼於門上,以示吉利。
12.貼迎春:「春」字諧音與閩南語「餘」同,意謂在油缸與米甕張貼書寫「迎春」紅紙,象徵有餘(有春)。
13.爆仗:即爆竹。
【延伸閱讀】
1.呂鷹揚〈慶賀新年〉,收入《全臺詩》第拾陸冊。
2.許南英〈滬上除夕〉,收入《全臺詩》第拾壹冊。
3.林占梅〈除夕〉,收入《全臺詩》第柒冊。
(陳鍾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