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畢造舟禮1,言旋2正秣駒3。詩書吾望婿,棨戟4將能儒。惜別庭闈5戀,歸寧6道路紆7。渭陽8偏愛爾,相近好常趨9。
【題解】
此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北郭園全集》。《詩經‧周南‧葛覃》:「歸寧父母」,可見歸寧此習俗,自先秦時期就有流傳。其代表意義是表示新嫁娘不忘本。歸寧是在婚禮後舉行,但仍屬於婚儀的一部分;歸寧通常沒有時間內的限制,快者婚後三天、四天、六天、十二天、滿月,最遲四至六個月均可。過去傳統社會,婦女嫁入夫家之後,為了維持與原生家庭的聯繫,衍生了歸寧的習俗。歸寧此一習俗,抒解了新嫁娘與娘家之間的情感眷戀,同時也讓男方與女方家庭有更深入的互動,讓婚姻從兩人之間的維繫,變成兩個家族之間的聯繫。
此詩鄭用錫流露出對其孫女婿的期許。期盼其孫婿能詩書傳家,成為大儒。並且流露出對孫女的偏愛,希望其夫婦能常回娘家探望自己。對於鄭用錫長輩疼愛後輩的心情,表露於詩作中。
【作者】
鄭用錫(1788-1856)
【注釋】
1.造舟禮:周文王成婚,曾開船為橋,納聘于渭水。典出《詩‧大雅‧大明》。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定其祥也。此為婚禮完成。
2.言旋:回還。言,語首助詞。
3.秣駒:餵食良馬。
4.棨戟:古時官吏出行時,作為前驅的儀杖,戟上有赤黑繒作成的套子。後亦架於宮殿、官署門前,用以表示威嚴。
5.庭闈:父母所住的廳房。今為作父母的代稱。
6.歸寧:一般指女子出嫁後,回娘家向父母請安。
7.紆:曲折。
8.渭陽:舅父的代稱。此處指鄭用錫自身,輩份應稱舅公。
9.常趨:經常前往。
【延伸閱讀】
1.江日昇〈詠沈瑞夫人不從父母歸寧命〉,《臺灣外記》。
2.鄭用錫〈曾汝舟孫女倩雲峰自彰攜女孫歸寧〉,《北郭園詩鈔》。
(王嘉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