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由來名分1嚴,結婚難免起疑嫌2。族宗3果得通姻譜4,媒妁5何煩下粉奩6。作嫂作姑7全體備,為甥為姪8一身兼。堪嗟9周禮10循行久,古制如今已不參11。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陸冊。中國從西周時代起,即有同姓不婚的觀念,如《國語˙晉語》:「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左傳˙僖公23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認為同姓通婚將影響種族的繁衍和後代的素質。若違反同姓不婚者,輕則受到輿論譴責,重則受到法律懲處。上古時代,同姓必同宗,後世則同姓不一定有血統關係,所以清末《大清現行刑律》刪去了這一規定。本詩主張同姓不得通婚,應恪守古禮,認為古禮既規定同姓不得通婚,是基於內外親屬的區別,不致產生倫理紊亂,另又基於家族繁衍的規模,只有建立姻親外戚制度,才能讓家族真正枝繁葉茂,所以詩人對於日治時期臺灣人觀念漸漸西化,開始同姓結婚,忽略其後遺症,感到失落與不安。
【作者】
陳錫如(1866-1928)
【注釋】
1.名分:原指所居地位的名義和所應有應盡的職分,此指親屬間的關係。
2.疑嫌:即嫌疑,猜忌、懷疑。
3.族宗:即宗族。
4.姻譜:姻緣簿。
5.媒妁:婚姻介紹人。
6.粉奩:奩,音ㄌㄧㄢˊ,女子陪嫁的衣物。粉奩,盛裝婦女梳妝用品的小匣子。
7.作嫂作姑:嫂,嫁進門的大嫂,指姻親。姑,丈夫的姊妹,指血親。意謂如果大家都同姓通婚的話,姻親和血親就沒分別了。
8.為甥為姪:甥,姊妹的孩子,指表親。姪,兄弟的孩子,指堂親。意謂如果大家都同姓通婚的話,就不必區分表親和堂親。
9.堪嗟:嗟,音ㄐㄧㄝ,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意謂古禮不再,讓人無限感嘆。
10.周禮:原指十三經之一《周禮》,中國第一部記載國家政權組織機構及其職能的書籍,中國婚姻制度化從《周禮》開始。此處指周代的禮制,泛稱古禮。
11.不參:不加以參考研究。
【延伸閱讀】
1.王則修〈同姓結婚感想〉,《則修先生詩文集續編.則修詩集(二)》。
2.林維朝〈同姓結婚感想〉,黃哲永先生藏《怡園吟草》。
3.林朝崧〈獺江曾節婦歌〉,《無悶草堂詩存》。
(王惠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