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1,河有膠泥2埋馬流旋渦。公言公無畏,公有後勁3,投鞭可斷千尋波4。公無渡河,河有老魚射毒龍騰梭5。公言公無畏,公有利劍,入水能斬蛟與鼉。公無渡河,公不可止。髮上衝冠足徒屣,犀刃6穿腰箭攢體,回視後軍顏色死。公無渡河,公不可止。公竟渡河,公死矣。
【題解】
本詩為雜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此詩題用漢樂府曲相和歌辭〈公無渡河〉之名,作此詩主要是追悼歌詠在他眼前戰死的亡友,一如其註云,林爽文事件「大甲溪之戰,建寧府守備唐昌宗首先渡溪,衝鋒陷陣,後援不繼,死之,作此詞哀之。」從「公無渡河」的勸戒,「公言公無畏」、「公有後勁」、「公有利劍」的果敢信心,到「公不可止」的無奈,「公竟渡河」的質疑,末了「公死矣」,文字質樸感情真摯,切合真人實事,加上使用死者生前與作者的對話,使詩中兩人形象栩栩如生,當初生離死別的場景彷彿重現眼前,用字遣詞脫胎於傳統詩作而呈現新境,寫出了作者對亡友的惋惜慨歎與唐昌宗的果敢。
【作者】
鄒貽詩(?-?),字石泉,號愚齋,湖北漢陽人。曾任布政司經歷後補建陽縣丞,乾嘉年間,因隨渡臺勦辦林爽文、陳周全事件,期間輔佐長官「搜拿逸匪、撫卹難民」,勤奮出力以知州陞用;嘉慶10年(1805)海盜蔡牽圍攻府城時,因有渡臺的經驗,且在軍營督辦大小事、熟悉情況,再次為廣東將軍賽沖阿上奏帶同渡臺,著有《浮槎存詩集》。
【注釋】
1. 公無渡河:漢代樂府相和歌辭名,又名〈箜篌引〉。崔豹《古今注》說明該曲由來:「〈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2. 膠泥:謂河泥黏稠如膠。
3. 後勁:謂殿後的精兵。
4. 投鞭可斷千尋波:投鞭,典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前秦苻堅將攻東晉,部下石越認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輕動。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用以形容兵眾勢大。尋,古代長度的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用以形容水之深。
5. 騰梭:翻騰穿梭之意。
6. 犀刃:犀利的刀刃。
【延伸閱讀】
1. 鄒貽詩〈軍中秋興〉,連橫《臺灣詩乘》。
(吳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