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秔秫糝東皋1,乘屋2才閒播穀勞。隻手拋來天雨粟3,一犁翻起地生毛4。寒消稻隴呈春色,煖入油糠動土膏5。為報耕耘從此始,乘時莫憚闢蓬蒿6。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玖冊。臺灣人以米飯為主食,稻米是鄉間主要的作物,此詩寫於清咸豐4 年(1854),為陳肇興描寫彰化農村春耕的一組詩作,有〈播種〉、〈分秧〉、〈耕田〉、〈穫稻〉四首。彰化地區稻作一年二熟,分早稻(春種夏熟)和晚稻(夏種秋熟),陳氏另有〈秋田四詠〉四首,這八首詩描述農民整年於土地勤耕力作的情形,歷歷如繪,是相當重要的臺灣田園詩作。本詩描寫寒盡春暖,大地潤澤肥沃,農民們才剛利用農閒時修繕好屋舍,馬上就又投入春耕犁田播種的農事中,呈現忙碌勤奮的農村生活景象。
【作者】
陳肇興(1831-1866),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自幼聰明,有豪氣。咸豐3 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表現十分傑出,與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陳捷魁等同譽為「白沙書院五傑」。咸豐8 年(1858)舉人,曾建古香樓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彰化城淪陷,陳肇興投筆從戎,7 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又冒險避入集集山中,日間奮練民兵,夜晚則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記錄戴案見聞,題為《咄咄吟》,是臺灣清代歷史上的重要文獻,被譽為「戴案詩史」。同治3 年(1864)事平之後,返回故里,設帳教學,門下多有俊才之士,如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均為其弟子。著《陶村詩稿》八卷,其中第七、八二卷另題作《咄咄吟》。
【注釋】
1. 誰將秔秫糝東皋:秔,音ㄐㄧㄥ,同「粳」,稻的一種,米飯煮起來較軟,俗稱的「蓬萊米」,即屬於粳稻類。秫,音ㄕㄨ ˊ,帶有黏性的穀物,有的地方泛指高粱。秔秫,在此應指臺灣農村種植的粳稻。糝,音ㄙㄢ ˇ,撒落。東皋,在此泛指田地。
2. 乘屋:修蓋房屋,農民利用冬季農閒時修治屋舍。
3. 隻手拋來天雨粟:農夫隻手將稻穀撒在水田,好像從天降下栗雨。
4. 一犁翻起地生毛:地生毛,指農地上的雜草。播種前要犁翻土壤,田地上的雜草成了現成的綠肥。
5. 煖入油糠動土膏:油糠,糠是稻米的外殼,可以榨油,所以又稱油糠。土膏,土地中的養分。播完種的田地要覆上一層稻糠,可保水也是很好的肥料。當天氣變暖土地肥沃,是春耕的良時。
6. 乘時莫憚闢蓬蒿:憚,音ㄉㄢ ˋ,懼怕。闢,開墾。蓬蒿,本指野草,在此借指野地。乘著春時不要害怕開墾田地的農活。
【延伸閱讀】
1. 章甫〈香洋春耨〉,《全臺詩》第參冊。
2. 陳肇興〈秋田四詠〉,《全臺詩》第玖冊。
3. 洪繻〈風暴晚稻〉,《全臺詩》第拾柒冊。
(向麗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