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棗1忙時研蔗漿2,荒郊設廍3遠聞香。
白如玉液紅如醴4,南北商通5利澤長6。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肆冊。蔗糖廣泛分布於植物體內,特別是甜菜、甘蔗和水果中含量極高。因此,甘蔗為生產蔗糖的原料,臺灣自荷蘭時期,引漢人投入甘蔗種植與蔗漿製造,糖漿已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清朝統治後,米與蔗糖更為臺灣二大出口商品,大量輸往內地與日本諸國,故臺灣有廣大的田園種植甘蔗。陳學聖此詩以蔗糖為題,反映的正是當時傳統漢人製糖的地方「糖廍」生產製糖的情形,並陳述當時製作方法的精、粗,生產出不同的糖的種類與蔗糖為臺灣出口生利的重要物產。
【作者】
陳學聖(? - ?),福建侯官人,生平不詳。為福建總督郝玉麟手下外委千總。《續修臺灣縣志》中曾言其有《東寧百詠》一卷,今不存。今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陳氏詩作十六首。
【注釋】
1. 剝棗:剝,扑的假借,敲擊的意思,收成棗子係用竹竿敲擊。
2. 研蔗漿:研,磨細、碾碎。甘蔗經碾碎流出的汁液,為煮糖的原料。
3. 設廍:設置糖廍。糖廍為臺灣早期榨糖製糖之處。
4. 白如玉液紅如醴:醴,甜酒。糖有白糖紅糖之分,此形容蔗糖之色澤。
5. 南北商通:臺灣蔗糖為重要出口品,除銷往內陸外,還出口日本諸國,故云。
6. 利澤長:長利澤,常生利以澤民。
【延伸閱讀】
1. 吳德功〈竹蔗〉,《全臺詩》第拾冊。
2. 張麗俊〈採蔗〉,《全臺詩》第拾捌冊。
3. 許夢青〈冰糖〉,《全臺詩》第拾玖冊。
(邵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