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投帽「林投」亦名「露兜」;產臺灣,果葉似「波羅」,農家植之隴陌,間以為藩籬。近時工師取其葉製帽,柔潔可愛。
公裝夏帽仿西歐1,編織新搜樹葉柔。
洗去泥塗2膚自白,絕無芒刺3背能留。
葛巾4陶令5思歸隱,箬笠6蘇公7愛自由8。
嘉木9蕃生徧臺島,此鄉番語號「林投」10。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壹冊。「林投」別名「露兜」、「野菠蘿」、「豬母鋸」、「水拖髻」等,臺灣全島常見林投樹生長於路邊、山谷以及溪邊。林投樹除了種植於海岸具有防風定砂的功能之外,果實的內部種子可食用,味甜,口感略似花生,亦可編製成臺灣特有的林投帽,用經過漂染的林投葉、馬尼拉麻為編織原料,以手工方式編製而成的,明治32 年(1899)在臺南發跡開始生產,民國初年日治時期的臺中廳下大甲支廳、牛罵頭支廳,及新竹廳下通霄支廳與苑裡庄,是「林投帽」主產地,產值、外銷量達到高峰,曾獲得總督的嘉獎,並贈「淡水帽」名稱。後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漂白水供應吃緊,加上製帽廠的管理不當,而逐漸被其他帽種取代。
本詩描述用林投葉製成「林投帽」的過程,述寫筆法生動細膩,以林投帽聯想古人著名頂戴,反映出臺灣特有名物的實用景象。
【作者】
許南英(1855-1917),見〈弔梅〉。
【注釋】
1. 西歐:西部的歐洲,是指英國、法國、愛爾蘭、摩洛哥、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國。
2. 泥塗:意指污濁。
3. 芒刺:草葉上的細小尖刺。
4. 葛巾:古時用葛布製成的頭巾。
5. 陶令:即陶淵明。因陶淵明曾任彭澤令,故稱。
6. 箬笠:音ㄖㄨㄛ ˋ ㄌㄧ ˋ,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帽。
7. 蘇公:即蘇軾。
8. 自由:不受限制與約束,自己作主。
9. 嘉木:意指林投樹。
10. 蕃語號「林投」:臺灣平埔族原住民稱「林投樹」為nato,音同「露兜」,今取其蕃音命名。
【延伸閱讀】
1. 謝國文〈林頭帽〉,《省廬遺稿》。
2. 歐陽朝煌〈林頭帽〉,《全臺詩》第拾玖冊。
3. 林獻堂〈蓆帽〉,收錄於葉榮鐘輯成之《軼詩》。
(王惠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