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璧聯輝地勢嵬1,登臨晚眺異天臺2。
香爐起霧3暮煙捲,西嶼落霞4夕照催。
漁火案山5看散去,樵歌太武6聽歸來。
澄淵虎井7深深見,鼓浪龍門8亦壯哉。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奎璧山在澎湖馬公本島東北方北寮地區,是一處典型的陸連島,其東有一岩脈出露於海蝕平臺上,延伸至東方海域的赤嶼,岩脈中間部分因平移斷層而呈雁行排列,其東、北、西岸海崖為不規則柱狀玄武岩壁,景致奇特而壯觀。全詩透過眺望奎璧山,勾勒澎湖八景之景觀特色(奎璧聯輝、天臺遠眺、香爐起霧、西嶼落霞、案山漁火、太武樵歌、虎井澄淵、龍門鼓浪)。
【作者】
陳錫如(1866-1928),本名天賜,字鍾靈,別號近市居士,晚號紫髯翁,澎湖馬公人。科舉失利後潛心於文學,日人統治初期推辭澎湖廳參事的職位,甚至遠赴中國參與二次革命,失敗返澎後,致力於教育後進。曾先後創立主持澎湖詩社(1911)、西瀛吟社、留鴻軒書房、旗津吟社(1920)、蓮社(1925)、小瀛吟社(1926)、苓洲吟社(1927)等,終其一生致力於漢學、女學之推廣。桃李滿天下,弟子除陳皆興、王天賞外,尚有蔡旨禪、蔡月華、蔡錦雲等女詩人,著作則有女弟子為其刊行的《留鴻軒詩文集》。
【注釋】
1. 奎璧聯輝地勢嵬:嵬,音ㄨㄟ ˊ,山高而不平的樣子。由海上眺望奎璧,若海龜趴臥海上,故早期稱之為龜壁山;昔月圓時,奎璧以東海面佈滿小島,漁火若繁星般,與月色相映聯輝,為澎湖八景之一。
2. 登臨晚眺異天臺:言奎璧地勢迴異於天臺。蓋天臺山為澎湖望安島最高峰,山頭四周草原平坦,視野遼闊,可以遠眺虎井島、花嶼,「天臺遠眺」為澎湖八景之一。
3. 香爐起霧:澎湖外海尖山、龍門一帶有「香爐嶼」,其上有三根石柱,遠望如插著三支香的香爐;「香爐起霧」為澎湖八景之一。
4. 西嶼落霞:西嶼位於澎湖本島西方海域,有漁翁島與小門嶼二島,其西海岸可欣賞落霞,西嶼落霞變化多端,自來即為澎湖著名景點,亦為臺灣八景之一。
5. 漁火案山:「案山仔社」本位於測天島,1896 年日本闢建軍港,將村落遷至馬公市以前,測天島因沿海避風,漁船一年四季都能出海作業,每至夜晚,沿海漁火點點,景觀別緻,「案山漁火」遂成為當時澎湖八景之一。
6. 樵歌太武:太武山高約47 公尺,或曰昔山頂山嵐籠罩,流水終年不斷,居民多於山麓耕作,閒時隨口哼唱「四句聯」,久之即成為眾所週知之「太武樵歌」。道光年間《澎湖續編》有詩云:「疊巘層巒蘚逕深,風傳樵唱出霜林。丁丁伐木聲相應,戛戛敲枰響共沉……」光緒年間《澎湖廳志》亦有歌曰:「迴環太武迥嵯峨,樵採行行唱浩歌……」然澎湖東北季風強,雨量少,林木難存,十四世紀汪大淵《島夷志略》稱澎湖:「有草無木,土瘠不宜禾稻」,十八世紀澎湖通判胡健偉亦曰「澎湖獨無木焉」;故「太武樵歌」是真有其景?亦詩人想像之作?近來學者頗質疑之。
7. 澄淵虎井:虎井嶼是澎湖群島的第七大島,舊稱為船篷嶼、檯嶼;島嶼中央為一地峽,與東、西兩大玄武巖塊連接、並排於險峻的海崖邊,氣勢雄偉。天氣晴朗且退潮時,自其東山海岸俯瞰,水面淺靜而澄澈,可見城牆建物的影像,有「虎井澄淵」之稱,為澎湖八景之一。
8. 鼓浪龍門:龍門位於澎湖本島東部,由於水域深,礁石險峻而密佈,冬季時,東北季風強力吹襲,怒濤拍岸、亂石擊破巨浪,捲起層層白色浪花,極為狀觀,這就是澎湖八景之一的「龍門鼓浪」。
【延伸閱讀】
1. 高拱乾〈臺灣八景• 西嶼落霞〉,《全臺詩》第壹冊。
2. 劉伯琛〈澎湖八景〉,《全臺詩》第肆冊。
3. 呂成家〈澎湖八景〉,《全臺詩》第肆冊。
(陳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