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溟西嶼海潮通1,萬斛泉源2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3起,水船都泊水仙宮4臺南城內。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玖冊。陳肇興這首詩以赤嵌風物為主,反應出安平港在咸豐9年(1859)之前作為交通要衝的樣貌。當時,水仙宮位於「東溟西嶼海潮通」的地帶,可見「萬斛泉源」,感受「一葉風」,也可聽見「欸乃聲」,兼具了視覺、觸覺與聽覺描寫,而末句「水船都泊水仙宮」點出了水仙宮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呼應前三句,展現出海岸景致。但光緒年間的馬清樞所見卻是另一幅景象,他的〈臺陽雜興三十首〉提到:「水仙宮外盡成途(水仙宮,舊在港口;今宮前已成衝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當地已不再是水船進出的海港景象,而是陸路交通要道了。
【作者】
陳肇興(1831-1866),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自幼聰明,有豪氣。咸豐3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表現十分傑出,與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陳捷魁等同譽為「白沙書院五傑」。咸豐8年(1858)舉人,曾建古香樓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彰化城淪陷,陳肇興投筆從戎,7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又冒險避入集集山中,日間奮練民兵,夜晚則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記錄戴案見聞,題為《咄咄吟》,是臺灣清代歷史上的重要文獻,被譽為「戴案詩史」。同治3年(1864)事平之後,返回故里,設帳教學,門下多有俊才之士,如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均為其弟子。著《陶村詩稿》八卷,其中第七、八二卷另題作《咄咄吟》。
【注釋】
1. 東溟西嶼海潮通:溟,水色黝黑。指西邊的島與東邊的港口藉著潮汐相通連。
2. 萬斛泉源:本指泉源豐富,在此當指海水浩大。
3. 欸乃:欸,音ㄞˇ,欸乃意指「搖櫓的聲音」或「划船時所唱的歌」。
4. 水仙宮:位今臺南市神農街一號,屬三級古蹟。為昔日五條港地區的南勢港口尾端,是府城水陸交通必經之地。
【延伸閱讀】
1. 謝金鑾〈臺灣竹枝詞〉三十一首之三,《全臺詩》第參冊。
2. 馬清樞〈臺陽雜興〉三十首之二十五,《全臺詩》第捌冊。
3. 陳肇興〈赤嵌竹枝詞〉十五首之九,《全臺詩》第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