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旂北滬1盡繁華,滄海桑田信不差臺灣初止鹿耳門一口,百餘年來淤沙壅塞,安平至郡已可陸行。鳳山縣之旂後口,昔祇小舟能進,近年沙去水深,可停泊百餘舟。滬尾為北路最大港口,俱有各國商艘往來,並開洋行。萬疊銀山2翻急湧湧者,無風起浪,翻濤捲雪,舟莫能近。山前以夏秋為甚,山後起於冬春,一條鐵線鎖長沙沙堅如鐵,故名「鐵線沙」3。暗礁林立排龍骨4,支港參差列犬牙5前後山港口甚多。為問昔年天險處,盪纓無復舊丫叉6鹿耳門夙稱天險,舟人樹標水中,以誌淺深;名曰「盪纓」。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臺陽,指臺灣,此詩主要描寫鹿耳門的地理特色和形勢變遷。晚清因為安平至府城港口淤塞之故,鹿耳門從原先臺灣唯一的港口,轉而被打鼓港及滬尾港取代。詩中並點出鹿耳門兩個重要地理特色與一個特殊景觀。地理特色中,「湧」是海面上的巨浪,「鐵線沙」為海岸邊的景致,均為安平、鹿耳一帶特有;特殊景觀則是相應於「鐵線沙」而存在的「盪纓」。詩中藉由「滄海桑田」、「昔年」、「無復」等詞,點出了鹿耳門不復往日繁華的感慨,同時也點出「南旂北滬」、「支港參差」大有後起取代鹿耳門的態勢。
【作者】
何澂(?-?),字竟山,浙江山陰人。光緒元年(1875)5月,福建巡撫王凱泰因牡丹社事件奉旨東渡,何澂參幕來臺。王凱泰於公餘之暇作〈臺灣雜詠〉、〈續詠〉等,皆委由何澂保管。光緒3年(1877),何澂與汪序東、林鶴蓀、馬清樞等人在臺唱和,並於光緒7年(1881)將王凱泰舊作以及自作〈臺陽雜詠〉、馬清樞〈臺陽雜興〉合刊出版,稱《臺灣雜詠合刻》。
【注釋】
1. 南旂北滬:旂,音ㄑㄧˊ,南旂,鳳山縣之旂後口,即打鼓港、打狗港口,亦名「西港」。北滬,滬尾,即今淡水。
2. 萬疊銀山:指無風而起之浪,層層堆疊如銀色的山一般。
3. 鐵線沙:即鐵板沙,一旦遇水就堅硬如石,舟船行其上,若遇大浪,則舟底馬上碎裂。
4. 暗礁林立排龍骨:龍骨,龍的骨骼,指海底暗礁如龍骨般排列。
5. 支港參差列犬牙:支港,指鹿耳門附近大小港口。犬牙,即「犬牙交錯」,指地界交接,形勢如同犬牙,雖參差而相互牽制,也用來泛指各種因素互相牽連,錯綜複雜的局勢。
6. 為問昔年天險處,盪纓無復舊丫叉:盪纓,是鹿耳門當地,為掌握水底深淺,用竹標示於水中的工具。丫叉,:樹木兩枝分歧的地方,亦作「椏杈」,這裡指「盪纓」所用的「標子」。句意為:若想詢問當初「鹿耳天險」的所在位置,今已不見舊時「盪纓」的景象,連作為標示用的「標子」也找不到了。
【延伸閱讀】
1. 孫元衡〈抵臺灣〉二首之一,《全臺詩》第壹冊。
2. 范咸〈二十八日入鹿耳門過七鯤身〉,《全臺詩》第貳冊。
3. 孫霖〈渡海達鹿耳門寄朱石君先生即次贈行原韻〉,《全臺詩》第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