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門遠眺臺南府城已毀,惟迎春、寧南兩門尚存
迎春樓1上對春風,北衛南屏一望中2。拂水兩行垂柳綠,燒空萬朵刺桐紅3。彌陀寺4古歸遼鶴5,羅漢門6高斷塞鴻7。省識興亡彈指事,遺民猶說草雞8雄。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劍花室詩集•寧南詩草》。連橫於大正15年(1926)曾短暫移居杭州,昭和2年(1927)返回臺南,8年(1933)春,舉家內渡,此時期共有詩作廿一首,大致皆按年代由連橫自行編入《寧南詩草》。此詩為其中第九首,約成於昭和6年至8年間(1931-1933)。此時連橫甫自臺北返回臺南故里,潛心研究文字學,並主筆《臺南新報》漢詩壇,與本地詩人常相唱酬。此詩為作者獨訪臺南迎春門,登高四望之際,思及明鄭墾拓往事,見鄭氏以來即創建的彌陀寺和已開發的羅漢門,如今景物依舊,但臺地易主,已非昔日漢家政權,不免興起今非昔比之感慨。
【作者】
連橫(1879-1936),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臺灣臺南人。連氏先祖於康熙年間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遷臺,至連橫凡七代。十三歲時,父親連永昌購買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給連橫,提醒作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埋下日後撰寫《臺灣通史》、《臺灣詩乘》的種苗。十八歲,逢乙未(1895)割臺變局,同年父親謝世,經歷家國雙重打擊的連橫曾短暫內渡中國,回臺後與臺南友人共結「浪吟詩社」。後入報社任漢文主筆,報務之暇,勤於史料之蒐羅與著述,其間數度來往於臺灣與中國之間,也曾短暫赴日本。居臺灣期間,曾經寓居臺中霧峰和臺北大稻埕,在臺北時除了擔任林熊徵的秘書外,並曾開設雅堂書局。連氏為近代臺灣著名的漢詩人、史學家,在日治中期以前的臺灣文化界,堪稱活躍的知識分子。著作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雅堂文集》、《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並刊行《臺灣詩薈》,今俱編入《連雅堂先生詩文集》(臺灣文獻會)。
【注釋】
1. 迎春樓:即臺灣府城大東門,又稱迎春門,是清代臺灣府城八座城門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是臺灣郡城東向的交通孔道。乾隆53年(1788),大東門改建成今日所見的「歇山重簷」形式,位於今臺南市東區。
2. 北衛南屏一望中:道光16年(1836),清廷平定「張丙事件」後,為保護城外無險可據的商民舖戶,於是在外城南、北側各建一座「銃樓」。此句謂南北兩座銃樓護衛屏障了東門城內外街肆商鋪的安全,由城樓高處遠望,其勢盡收眼底。
3. 燒空萬朵刺桐紅:燒空,映紅天空。刺桐亦作「莿桐」,為早期臺灣各地遍生的落葉喬木,因樹幹和老枝上長有瘤狀銳刺而命名,花期在春天。
4. 彌陀寺:為臺南古剎,現址在臺南市東門路121號。康熙年間高拱乾所纂《臺灣府志》已有關於該寺之記載,故一般推斷此寺應該創建於明鄭時期。
5. 遼鶴:典出晉陶潛《搜神後記》丁令威化鶴歸遼故事,後世詩文乃經常以「遼東鶴」、「遼鶴」表示離鄉者返家後,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慨歎。
6. 羅漢門:指今東至楠仔仙溪,西達烏山山脈之間的區域,又分為羅漢內門(今內門鄉)、羅漢外門(今旗山鎮)兩個地方。平埔族語呼此地為Ruohan,漢人譯音為「羅漢」,大正9年(1920)改稱「內門」。
7. 塞鴻:塞外的鴻雁,秋南來,春北去,古人常藉此表示對離鄉親人的懷念。
8. 草雞:據施士洁《後蘇龕詩鈔》記載,明末廈門人掘地得磚,有「草雞夜鳴,長耳大尾」,凡四十字。按:「雞」為十二地支的「酉」,合草頭、長耳、大尾為「鄭」字,說的是鄭家崛起的預言。後來臺灣詩人常用「草雞英雄」典故指鄭成功。
【延伸閱讀】
1. 齊體物〈東郊迎春〉,《全臺詩》第壹冊。
2. 連橫〈城東雜詩〉,《劍花室詩集》。
3. 林景仁〈鄭成功〉,《東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