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1憶昔賦新詩,名勝而今到處遺。太子棲樓2成古蹟,康安刻石3賸殘碑。紅毛井4鑿荷蘭手,阿里山5開日本時。欲問滄桑6誰識得,文祠7前有老松知。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鷗社藝苑三集》。藉由嘉義市內的古蹟,細述當地從荷蘭時期到日治時期的歷史變化。嘉義市原為洪雅族原住民諸羅山社之所在地,荷蘭人可能為展現殖民者的力量並方便駐軍飲水,故開鑿水井供住民引用,此為嘉義市內現存最悠久之古蹟「紅毛井」。此後,歷代的統治政權都在嘉義市內留下遺跡,清領時期的孔廟、福康安紀念碑、太子樓,或是日治時期開闢的阿里山鐵道,都記載著嘉義市不同的歷史階段。然而這些建築物多因地震或戰亂而毀壞,之後又歷經重建、改建的過程。因此詩人感嘆,數百年來嘉義城內如此巨大的變化,大概只有孔廟前的老榕樹可以見證這樣滄海桑田的歷史推演。
【作者】
黃啟棠(1897-1969),嘉義朴子人。大正5年(1916)嘉義公學校實業科畢業,於公學校授課。兩年後辭職,於大正9年(1920)考取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4年(1925)畢業,曾任職於醫院、衛生機關,後返鄉開業。昭和7年(1932)出任朴子街協議會員。為「樸雅吟社」創設社員,後亦加入「鷗社」。戰後,曾任臺灣水泥公司竹東廠醫務室主任醫生。後遷居臺北,與林玉山、簡竹村、黃鷗波、盧雲生、賴尚剛、袁史修等人設立「鷗社」臺北分社(或稱「北鷗吟社」),亦參與瀛社活動。
【注釋】
1. 桃城:嘉義市之雅稱。因古時城池形狀似桃而得名。
2. 太子棲樓:指「太子樓」(又名「太保樓」),本為嘉義東城門,由王得祿捐募修建。王得祿(1770-1841)是清代官位最高的臺灣人,因平定林爽文及海盜蔡牽,累任至浙江提督,詔加太子少保銜。逝世後追贈伯爵,加太子太師銜,歸葬於今嘉義新港鄉。「太子樓」於日治時期移至嘉義公園。戰後又由於地震毀壞,改以鋼筋水泥重建,今已拆除。
3. 康安刻石:康安係指福康安,字瑤林,號敬齋,姓富察氏,滿州鑲黃旗人。乾隆52年(1787),林爽文事件時率軍抵臺,解諸羅城之圍。翌年(1788)御製十座紀功碑石與龜座,以褒揚福康安之戰功。一座立於嘉義,其餘九座立於臺南府城。
4. 紅毛井:位於蘭井街上,靠近忠孝路交會處附近,是嘉義市內年代最早的史蹟。163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為提供住民飲水,遂挖鑿此井。
5. 阿里山:位於嘉義縣,為日本開採林木所開闢。阿里山森林鐵路之起點,位於今日之嘉義市。
6. 滄桑:滄海桑田,指時間流逝所造成的景致變動。
7. 文祠前有老松知:文祠,指嘉慶20年(1815)重建之孔廟。據《續修臺灣府志》記載,清代諸羅縣孔廟位於諸羅縣城西門之外,乾隆18年(1753)改建於西門內。到了嘉慶20年(1815)又改建,原址位於今嘉義市文化路(民權路至北榮街段)。老松,即老榕樹。臺灣平地原無松樹,詩人多將榕樹雅稱為松樹。
【延伸閱讀】
1. 賴惠川〈重九登太子樓〉,《悶紅小草》。
2. 賴雨若〈聖廟古榕〉,《壺仙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