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近溪山好,週遭港市連。橈聲1春水破,帆影碧空懸。欲泛龍宮月2,先看鳳岫3煙。竹橋橫斷處,古渡4繫漁船。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東港蕭永東先生遺稿》(未刊本)。〈東港泛舟〉是蕭永東少數描寫屏東東港景致之作,用字遣詞自然淺白,偶見用典。詩中所寫乃東港溪邊橈聲帆影景色,透顯出古樸的地方意象及悠閒姿態,不同於蕭氏其他閒詠〈屏東紀事〉、〈屏東感作〉等詩作之批判意識與淒涼心情。
【作者】
蕭永東(1895-1962),號冷史,另有古圓、影冬、古意童等別號,澎湖白沙人。少以聰慧聞名鄉里,十六歲從陳清波習漢學,十七歲渡海來臺,至東港謀生,就職於金融界。大正7年(1918)倡設「東津研社」(後改名為「東港詩會」),曾參與「三友吟會」,並先後於《臺灣文藝叢誌》、《臺灣時報》、《臺南新報》、《三六九小報》、《風月報》報刊發表古典詩作及〈迎春小唱〉、〈消夏小唱〉等擬民間歌謠作品。昭和13年(1938)與黃靜淵、陳寄生創「東林吟會」。18年(1943)7月,因「東港事件」被日本警察以涉嫌反日理由拘捕入獄長達三個月,受盡痛苦折磨。戰後,擔任菸酒公賣局東港分銷所主任(1954)、參與《屏東縣志》纂修(1957)、擔任屏東縣菸酒配銷聯合會理事長(1958)等,對詩文創作仍具濃厚興趣,經常在《詩文之友》、《中華詩苑》等刊物發表作品。民國51年(1962)因糖尿病過世,享年六十八歲。高雄詩人許成章曾為之作傳,謂蕭永東「性好自由,不拘小節」,且「待人誠懇,慷慨好義」。在世時曾自刻一小墓碑,自署「枉生蕭永東之墓」,言「枉生」者,實乃寄寓「枉作匡時事,生為亂世人」之感嘆。
【注釋】
1. 橈聲:橈,音ㄋㄠˊ。搖槳聲。
2. 龍宮月:指倒映於東港海邊的月色。此處借用唐代顧況〈龍宮操〉中的「龍宮月明光參差」典故。
3. 鳳岫:此指高雄縣鳳山境內的鳳岫山,天氣晴朗時從東港遠望清晰可見。
4. 古渡:東港乃是清代下淡水溪的前渡站,故言古渡頭。
【延伸閱讀】
1. 蕭永東〈畧歷戲作〉,《東港蕭永東先生遺稿》(未刊本)。
2. 卓肇昌〈東港竹枝詞〉十四首,《全臺詩》第貳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