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山三面峻1,襟海一更橫2《海經3》:蘭地計水程不過一更。草昧荒前代4,梯航5本大清。龜趺蹲砥柱6,鳥道7闢荊榛8。笑指奇萊9外,聞風意已傾如卑南覓10、泗波瀾11等處,皆膏腴沃壤12,豈甘自外生成。顧予老矣,願以俟後之君子。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肆冊。宜蘭因地處臺灣後山,東臨大海,三面環山,此種封閉孤立的地理形勢,使得漢移民及清廷的統治力量比較晚才得以進入。康熙61年(1722)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曾以「深箐鳥道」說明前往蘭地的逼仄難行。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宜蘭在臺灣後山的開發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性地位。此外,位在東方外海的龜山島,周圍二十餘里,高二百餘丈,地形陡峭,被視為扼守蘭地門戶的重要地標。本詩首聯以「枕山襟海」描述蘭地所具有的特殊形勢,頷聯寫宜蘭納入大清版圖後,官民先後來開墾噶瑪蘭這個原本草昧未開之地,因開發漸有成效,相信更偏遠的花蓮和臺東,不久之後也將向慕來歸。充分表現清帝國官員的自豪與自信,而東臺灣的開發史也由此得見。
【作者】
李若琳(?-1843),字淇篔,貴州開州舉人。清道光17年(1837)由福建漳浦知縣,委任噶瑪蘭通判。道光18年(1838)元月卸任,補澎湖通判。道光22年(1842)4月因噶瑪蘭通判任內虧挪番銀之事遭革職查辦,於次年過世。
【注釋】
1. 枕山三面峻:枕,臨、靠近。指噶瑪蘭北、西、南三面有崇山峻嶺環繞。
2. 襟海一更橫:襟,古衣襟左右相交,在此比喻山海交會的地形。一更,指水路的里程約為一更,即二小時左右。
3. 海經:指海道針經,為明清時的航海手冊。
4. 草昧荒前代:草昧,天地初開時的混沌狀態。指漢人尚未進入噶瑪蘭開墾時,此地還是一片荒蕪的狀況。
5. 梯航:梯與船,登山渡水的工具。此處指設廳前,清代官民跋山涉水進入噶瑪蘭。
6. 龜趺蹲砥柱:趺,音ㄈㄨ。龜趺,碑下的龜形石座。砥柱,比喻能負擔重任、支撐危局者。此指伏蹲在宜蘭東方海面的龜山島,具有天然門戶的重要地位。
7. 鳥道:險峻狹窄的山路。唐‧ 李白〈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8. 荊榛:荊棘和榛莽,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9. 奇萊:花蓮市的古地名。然今所稱之奇萊,係指位在花蓮、南投之奇萊山連峰。
10. 卑南覓:指今日臺東一帶。
11. 泗波瀾:即秀姑巒,指今日花蓮一帶。
12. 膏腴沃壤:土地肥沃。
【延伸閱讀】
1. 柯培元〈龜山歌〉,《全臺詩》第肆冊。
2. 李望洋〈蘭陽形勢〉,《全臺詩》第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