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雞籠口上三貂嶺過雙溪到遠望坑界入噶瑪蘭境四首選二
己酉(1849)菊秋廿一日,由南臺配渡登舟,翌日出五虎門。適在立冬期內,風目○○靡定,駛泊黃歧三沙等處,候四十五日之久。葭月六日,由三沙放洋。是夜風濤大作,撞擊如雷,船前身水漏滿艙,無從尋補,舟人大恐,正過黑水溝是也。十餘人盡夜掣汲不替。天曉見山,舟已南行。轉帆折往東北,午後收泊雞籠口,此行險矣哉。
閩嶠1東南盡海灣,重洋突湧大孱顏2。雞籠口踞全臺北,信否來龍自鼓山3。(其一)
不畏番林蓊翳迷4,不嫌鳥道與雲齊5。盱衡6小立7三貂嶺,大海茫茫轉在西。(其二)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伍冊。主要描述道光29年(1849)作者往臺灣擔任噶瑪蘭通判時,自福建五虎門出發,渡黑水溝至雞籠,而後走淡蘭通道抵達目的地的經過。詩題有序,詳述此行遇大風浪及渡黑水溝的險況。題目本身更明確指出由前山通往噶瑪蘭的路徑。清代自楊廷理入蘭籌設廳治後,即形成所謂的「淡蘭通道」,此通道由艋舺出發,溯雞籠河上游,越三貂嶺(今臺北貢寮、雙溪鄉境內)後,舟行過雙溪至淡蘭交界的遠望坑(位於今臺北貢寮鄉)。再經嶐嶺或草嶺,最後抵達頭圍(今宜蘭頭城)。這條道路雖然艱險難行,卻是當時主要的入蘭路徑,歷來有不少描寫此通道及相關景點的作品。本組詩作共有四首,此處所選為前兩首。第一首寫自閩地出發,在茫茫大海中突然看到聳峙的雞籠山之驚嘆,並對龍脈之說抱持著肯定的態度。第二首描寫度越淡蘭通道中最為險峻的三貂嶺之情景,林木的蓊鬱、道路的逼庂高聳,以及濱臨大海的開闊感,都令作者有著特殊的觀景經驗。
【作者】
董正官(?-?),字鈞伯,又字訓之,雲南太和人。道光13年(1833)進士,29年(1849)由霞浦知縣陞補臺灣府撫民理番海防捕糧通判,又授噶瑪蘭通判。於通判任內勤政愛民、關心文教,曾任噶瑪蘭仰山書院山長,親自教育士子。又指派邑中生員李祺生增補校訂前任山長陳淑均之「噶瑪蘭廳志稿」,於咸豐2年(1852)編成《噶瑪蘭廳志》刊印。咸豐3年(1853)因緝捕叛民吳磋,在大陂口遇伏殉職。清廷憫惜賜恤,世襲雲騎衛。蘭地百姓因感念其功,遂在五榖廟設位附祭之。
【注釋】
1. 嶠:音ㄐㄧㄠˋ,高而尖的山,泛指高山或山嶺,。
2. 重洋突湧大孱顏:孱顏,高峻的山嶺,此指雞籠山。此句描寫在汪洋大海中忽然出現高聳直立的雞籠山。
3. 信否有龍自鼓山:龍,龍脈。乃風水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用以表示山脈或河流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並從而推斷出某個地理位置的好壞。傳統上,將福建鼓山附近的五虎門視為龍脈之首,向東渡海,經大洋中關同、白畎兩座山,最後到臺灣的雞籠山,是龍脈的結腦之處。參考高拱乾《臺灣府志》。
4. 不畏番林蓊翳迷:番林,有土番出沒的山林。蓊,ㄨㄥˇ,茂盛的林木。此句指不怕在時有土番出沒的茂深山林中迷路。
5. 不嫌鳥道與雲齊:鳥道,險峻狹窄的山路。雲齊:和雲一樣高。強調自己不怕三貂嶺狹窄如鳥道,險峻聳立幾乎要與天上的雲一樣高。
6. 盱衡:盱,音ㄒㄩ。盱衡,觀察分析。
7. 小立:暫時停留。
【延伸閱讀】
1. 楊廷理〈孟夏六日重上三貂嶺口占〉,《全臺詩》第參冊。
2. 李逢時〈三貂山歌〉,《全臺詩》第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