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家來讀古典詩」已是第五屆的比賽,有為數不少的參賽者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對於如何詮釋六首左右的詩,使之具有完整性與可讀性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加上以貼近常民生活的「歲時與風土」為主題,應該有許多很好發揮的題材。今年的評審委員對於作品的選取觀點比較一致,進入複審的二十篇作品經初步淘汰之後,順利地選出前十六名。再經由現場連結各個部落格,進行具體作品的討論,最後推選出三位評審都有共識的前三名與十位佳作。
第一名「不朽」應是首次參賽即獲評審青睞者。作者在視覺和內容的表現上,都具細緻的美感。以「少年聽雨歌樓上」談「美」之於人、以「紅燭昏羅帳」談「愛情」之於人、以「壯年聽雨客船中」談「漂泊」之於人、以「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談「時代之於人」、以「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談年華之於人,最後則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作為總結。文字非常清順流暢,條理分明,補充的資料有助於詩意之體會。不過,標題若能從臺灣古典詩裡選出,將會更貼近詩裡所描寫的情境。
第二名「漆園」,也是新面孔。此部落格將主軸放在「生命禮俗—死亡系列」的探討,資料豐富(有地圖、老照片、相關剪報),敘述有條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震驚、哀傷、療癒、緬懷、信仰,層層寫來,頗見巧思,能深刻且生動地賞析詩。以「死亡」作為切入點,歸結到「生者」心靈的五種轉折,而撫慰的方式則與台灣民間信仰有關。此外,作者以「漆園」命名,解析作品能扣住莊子對生死的思想來發揮,很有意思。
第三名的「邱一一音像筆跡」,文字流暢,能結合個人生命經驗(有時似寫得稍多,比如第二則「身體與國體」,寫個人幼時經驗,篇幅稍長)以及豐富的文獻史料,對詩做深入賞析,且能將所討論的詩作整合,以「身體詩學」貫串之,頗見巧思。同列第三名的還有「思無涯」,嘗試用白話講詩,內容紮實,能闡述與詩歌相關的歷史與社會背景。照片有時稍多,視覺效果較不理想,加上作者自己畫的圖、抄的詩(每首皆有),很用心,但,形式上太過整齊劃一,就未必能有加分效果。
至於十位入選「佳作」的與賽者,亦各有特色,茲略舉幾位說明如下:比如年年參賽的「勇敢走進黑暗正因相信太一的愛與光-胡愛晏」,努力將所選讀的詩串成有機的結構,頗見用心。但,部份內容不免有牽強之處。在時間的排列上尤其如此。「嵩麟淵明」主旨清楚,條理分明,內容豐富充實。能搜尋主題相似者作對照,又能引經據典來印證,各子題的設計很見用心卻也稍感用力。「輝色軌跡」:有整體的設計,資料、分析、欣賞具層次感,重視與時代呼應,與生命連結,以詩印證,頗見用心!整體而言,豐富有餘,稍感繁複。「我的花園沒有花」生動活潑,且能掌握主題,做比較性的探討。講述時除了選詩本身之外,又能以其它相關的臺灣文學家或作品(如鍾理和、佐倉孫三、龍瑛宗、楊千鶴、張文環)做對照,讓臺灣文學有對照性的比較,值得肯定。第一首「曬小孩」蠻有趣! 藉由賽嬰會談到日本統治者的衛生政策,也選取多首內容類似的詩做比較,如〈秋季運動會〉等。可惜,第四首開頭似加了個人過多的情緒,不是很恰當;但,後半段寫得還是不錯,對楊廷理的功過有省思。「春水居」:主題鮮明,分類清晰,內容平實。對部份主題有較深入的探討,比如談「冬至」的「九九消寒圖」,頗具參考價值。不過,網路資料應注出處,其實大部份的網路圖片似乎沒有為詩的詮釋加分之效,可再斟酌。「濃濃黑咖啡」:以四首詩寫生之終至生之初,將人的生命以「終、惑、憾、生」四方面做探討,起於死亡,終於新生,這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編排方式。不過,在傅錫祺〈題亡妻高氏及亡兒春鏡遺像〉的賞析上,真正對內文講得少,往外擴展延伸,談潘岳、歸有光、蘇軾,卻未做收束,以回應傅氏詩作,相當可惜。「歲時‧穗拾」發想不錯,版面設計相當活潑! 部份內容雖有趣味性的聯想,但是讀來稍有點扞格之感,比如〈嫦娥回電〉談到王國維似覺牽強。
其它未逐一提出說明的作品,能進入到前二十名的決審,已初步獲得一定程度的肯定。有的作品雖未入選,還是具有可讀性。比如「應化非真齋」以「詩小說」的方式呈現,頗具創意。可惜,文字的表達過於平直,小說的情節安排也嫌簡略,與所選的詩作呼應關係不夠緊密。「詩海-DI」文字平順,解詩亦紮實,可惜只賞析了三首。且第二首的解讀有點岔出去,像是讀詩後的自我發想,第三首在發想之後,雖拉回主題,卻無法深刻地掌握作者洪棄生的處境,稍感可惜。
最後站在臺灣古典詩研究者的立場,還是要感謝臺灣文學館願意長年支持這個比賽,也佩服參賽者對臺灣古典詩的熱愛與積極參與。由於這個活動,使得看似與民眾非常遙遠的古典詩拉近了距離。透過現代化的方式,以生動活潑的影音,讓臺灣古典詩迴盪在閱讀者的耳目之間,這將為臺灣文學的發展寫下燦爛的一頁。
1.本活動旨在推廣台灣古典詩,鼓勵社會大眾閱讀、引申、應用。部落格為網路時代發表文章最常用之園地,圖文影音可以多方呈現。但目前所見發表方式仍屬保守,可以再向多媒體方式力求拓展。
2.應提高知識之層面與視野。大部分參賽者很容易堆砌台灣歲時風土的知識,固然對該項知識有所提供;但這些資料是否抄自其他來源?且大部分就只提供該項同一性的知識,未能拓展視野至相異者或對立面,以進行比較或思辨。是以在知性的提供力上較弱。
3.應培養現代獨特的感性書寫與創作。許多參賽者固能將原詩醞釀渲染,敷寫成篇,但未能照顧到古今時間的距離,流于平庸附和。部份參賽者企圖將原詩轉化為現代情境,卻又與原詩距離太遠。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適當距離,實有待琢磨。而且感性延伸之書寫,立意要獨特,取境需高,方能稱為一優秀的「再創作」。
4.理性的判斷應加強。古典詩人之見地,受限於歷史時空,未必皆合於當今之觀點。讀者在詮釋該詩時,既要有同情的理解,又要能超越之判斷。如何突破傳統,而不至於人云亦云,就有待於清明理性之判斷。若能以現代性的視角與古典詩人對話溝通,方能達到古典詩在今日再生之生命力。
5.提昇古典詩藝術的鑑賞能力。目前參賽作品,在古典詩的鑑賞能力方面較弱,未見以古典詩的創作經驗對形式審美做賞析,如此,本活動之主旨——推廣臺灣古典詩——未能充分達到,實為最大的缺憾。因此鼓勵具有古典詩創作經驗者能多多投入。
一般人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多少都熟悉唐詩、宋詞著名作品,但對台灣在地的古典文學幾乎都是陌生的。近年隨著臺灣文學研究的蓬勃發展,以古典詩為主的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已逐漸大幅展開,成果豐碩,但熟悉者仍侷限在學院內,一般民眾幾乎與此絕緣。文化部與臺灣文學館,為了將臺灣古典詩普及到一般讀者,近年連續舉辦「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部落格競賽,可說是臺灣古典詩走出學院高牆,與一般讀者積極對話的嶄新嘗試。
筆者第一次受邀擔任此項競賽的評選工作,有機會事先閱讀參賽作品,感覺十分新鮮。個人長期從事臺灣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平日接觸對象幾乎都是學者與研究生,熟讀的是專書、論文,或課堂報告,都屬於學術性的論述,至於一般人如何閱讀、欣賞臺灣古典詩,觸發生命感受又如何?則是我深感好奇的。
今年參賽作品僅有30多件,進入複審有22件,而獲獎名額,前三名有4位(第三名兩位),佳作10位,總計高達14名。可見只要用心書寫又有創意,得獎機會甚高。就參賽作品數量來看,仍然偏少,究竟是宣傳不足,還是參與難度較高?抑或是一般人對臺灣古典詩仍普遍陌生而感覺疏離?箇中原因為何,值得深入探討。以下是談談個人對作品的綜合印象,再列舉獲獎作品略加點評,以提供參考。
愛詩網「臺灣古典詩主題分類詮釋」資料庫,所選作品數量相當龐大,提供基本素材與簡要的註解,大大拉近詩作與一般讀者的距離,使讀者無須為了讀懂詩作而費神。但部落格競賽並非學術研究,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容許讀者自由隨興摘選作品閱讀,進而書寫心得,抒發己見。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即使資料庫中對作品提供基本的背景知識,但對作品的欣賞與理解,則有賴讀者賦予全新的生命,不必受到資料庫的框限。然而既是書寫心得,仍應以詩作為核心進行闡述,有些參賽者,詩作只是陪襯,這是犯了離題或主客顛倒之病。至於評選重心,除了考量版面與配圖之外,仍以內容為主。整體而言,較具創意者往往能在主題資料庫中,摘取特定作品,或觸類旁通,另出新意,因此思想的創發,組織架構的編排,以及文字的流暢度,常是區分高下的主要憑藉。
以下是筆者對前三名作品的評語。第一名「不朽」:「文字清麗耐讀,思想靈動而散發著深刻的感悟,能觸類旁通,與古今中外詩作對照,且不乏思考與批判性,讀來令人動容,堪稱壓卷之作。」第二名「漆園」:「主題集中在死亡,以面對至親死亡的五大階段串連解釋,別具巧思。綜合觀察,作品解讀可稱深刻,與當代社會結合,做到觀古而思今。」第三名有兩位,其一「思無涯」:「選詩、選圖及照片,乃至配樂,作品詮釋,都極為用心。」其二「邱一一音像筆跡」,「以身體詩學為總題,從個人生命書寫為主,串連讀詩心得,兩相印證,與眾不同。」
其他入選佳作,優點甚多,但也都各有小疵,限於篇幅,不再逐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