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會認為吃飯一事可以寫出什麼好詩,此回文學館主辦的愛詩網比賽,把兩件事拉在一塊,逼全民正視「吃」與「詩」二者的相關性,而且還將吃飯格局擴大成飲食,將詩摻入日常最貼身最緊要日日皆要面對的事兒中,使凡俗之事與高雅之詩相互注目、相互激盪,嘴巴吃下喝下後又從唇舌吐出詩句來,這種「吃在當下」、也「詩在當下」,將生活與詩二者聯結,擦出意義非凡,是世間最美妙的事。互相影響,徵稿成績也斐然,令人著實興奮和側目。
台灣現在寫飲食文學的人很多,而把飲食詩寫成一本詩集的卻很少,1999缶焦桐是始作俑者,他的《完全壯陽食譜》首開風氣之先,把「食」、「色」的「人之大欲」與「詩」「完全地」聯結,其後2001年江文瑜的《阿媽的料理》繼其踵,把「吃」與「詩」跟歷史的,情慾的,政治的交織流動在一處。如今隔了12年,看到成人組寫的題目有「豬腳」、「饅頭」、「香蕉」、「魚香茄子」、「白菜」、「果醬」、「豆漿」、「餃子」、「西瓜」、「甜甜圈」、「秋葵」、「皮蛋」、「烏龍茶」…..等尋常百姓天天要吃或想吃的食物入題,青少年組有「燒仙草」、「餛飩湯」、「棉花糖」、「冰棒」、「奶茶」、「咖啡」、「烤番薯」、「綠豆湯」、「辣椒」、「雞排」、「牛肉湯」、「甘蔗」、「飯糰」、「甜稀飯」、「膨風茶」、「芒果」、「梅干扣肉」……等少年少女常吃或愛吃的食物入題,甚至只是單純的「喝水」也都成了入題的材料。而這些不過是進入決選的題材,如果以全部作品統計,一定更可見出台灣的食材特色、百姓關心的和常吃的飲食範疇。這可說打破了焦桐和江文瑜所建構的飲食詩領域,是飲食詩的一場大豐收。
當然,光有飲食材料是不足以寫成詩的,必須加上食材耕種、採收、以及在製作、料理及品味它們時的種種人與人的互動、生活經驗、人生百態,甚至包括回憶、想像、和夢境的加入,這些飲食詩才有詩的味道。於是在這些詩中我們讀到了不同年齡層的不同作者也把他們與親人、友人、情人、乃至獨自一人吃飲的感受;同一代,或上下幾代的關係都寫入了詩,而且不只是歌詠、或歡樂,更多寫的是孤獨、寂寞、乃至與生離死別有關,不只是個人的,也有社會的、生態的、批判的,唯較少涉及歷史的、政治的、和情欲的。
因此這樣的飲食詩空間寬廣,可拓展的領域仍極多,未來有機會成為「飲食文選」或「年度詩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員」,文學館可繼續徵稿此類詩作,辦個五年十年,必定蔚為大觀。
本屆「愛詩網詩文徵選」新詩創作獎以飲食為徵選主題,參賽件數多,無論成人組或青少年組都有相當有水準的作品出現,令人欣慰。
主題徵文的優點,在於參賽者均根據主題設定範圍,精巧構思,因此能夠深化主題特色,並且發揮想像力,展現來自不同參賽者的多樣創意,呈現多元風格。以這屆成人組得獎作品來看,壹獎作品〈速食家〉以在外速食經驗切入,巧妙運用飲食素材,寫出都市生活中的無奈,並隱喻現代人追求快速而致失去對飲食本質(乃至其他生活素質)的細熬慢燉,就是具有想像力的佳作;貳獎的〈饅頭頌歌〉寫出了饅頭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同樣強調「人們在狼籍中喧囂,我帶著你/撕裂、咀嚼、吞嚥,為喚回鄉愁/喚回被醃漬的胃口」的細嚼慢嚥哲學;另一篇〈辦桌〉則已婚席辦桌為題材,將民俗生活文化的「飲饌之間仍不忘/嘗試如何搭配的更優雅/讓此生回味無窮」的特色融入──這些佳作,都讓我們看到了對於飲食及其背後的文化的省思,相當可喜。
「愛詩網詩文徵選」的意義就在這些作品中顯現:詩文題材來自生活,也表現生活,並且從生活之中尋求靈感,發揮創意,最後寫出與常民生活文化密切相關的細膩觀察和省思。這使得詩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感慨,而是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味道的感受。詩與生活,融於一體,詩不再是遠離生活的囈語。
參賽者為了配合這次的飲食主題,多數擬人化某種食物,或直接比喻,不少地方頗有牽強之處。此外,可能是參賽者多很年輕,對食物的理解較有限,因而出現不少咖啡書寫。牽強令意象破碎。要之,詩的意象最好能統一,往總體方向發展。如此方可有效結構情感和思想。